“我们流血和牺牲不就是为了这些孩子吗”
我在广西兴安的湘江血战纪念园里拍过一张照片,秋风瑟瑟,寂寂无人。有5万名红军战士永远躺在了那里,但现在很少有人知道那里曾经发生过什么。很多人住在江边,也不知道这段历史。
我在长征这一路上心里最大的痛点,就是我们共和国的后代对长征的集体遗忘。
我在一所大学演讲时,曾有几个大学生跟我说:左老师,长征原来是一群流寇一路被别人追着打,差点被灭掉。我对他们说:你们说得没错,但真正伟大的东西,不是从胜利到胜利,那只能叫强大;真正的伟大一定是从弱小到强大、从幼稚到成熟、从失败到胜利、从落寞到辉煌,这才是伟大的曲线。
长征就是从逃难开始的,但是接下来发生的,是一次次绝地反击、向死而生,这也是长征中最动人心魄的环节。很多红军战士并不知道,这一出发,就再也回不来了。一些红军家属肚子里怀着孩子,挺着大肚子走上了长征路。
红军女战士的分娩,构成了长征历史上最为惨烈的开局。
这张老照片里的两个人,一个是邓发的夫人陈慧清,旁边的男人叫董振堂。董振堂如果活到解放,至少是开国元勋,因为他当时已经是军团长,和林彪、彭德怀平起平坐,可惜他在西路军的战役中壮烈牺牲。
长征路上的一天,陈慧清突然要生孩子了。早不生晚不生,偏偏在一场激烈的突围战刚一打响时要生了,而且是难产。当时陈慧清疼得满地打滚,身边没有一个医护人员,只有几个红军小战士。
仅仅1公里以外,董振堂正率领战士拼死作战,眼看着顶不住了,董振堂拎着枪冲回来问:到底还有多少时间能把孩子生下来?没人能够回答。于是董振堂再次冲入阵地,大声喊道:“你们一定要打出一个生孩子的时间来!”结果战士们死守了几个小时,硬是等陈慧清把孩子生了下来。
战斗结束后,一些战士经过产妇身边时都怒目而视,因为很多兄弟战死了,但董振堂又说了一句足以载入史册的话:“你们瞪什么瞪?我们流血和牺牲不就是为了这些孩子吗?!”
80年前,在那样的情形下,一个军人说出这句话,这样的情怀你能想象吗?
我在想:我们缺故事吗?我们不缺;我们缺英雄吗?我们不缺。只是没人给我们的孩子们讲这些,我们的孩子们不知道这些故事,也不知道80年前这些军人曾经付出了什么。
他家雇工有1500多人,他却要为国家去奋斗
我以前不太读革命历史,所以一直有个错觉,以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都是一帮“泥腿子”,是无产阶级闹革命,后来一路上查资料,才知道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大多数是“富二代”,而且有的还是超级“富二代”。
早年广东潮汕地区有个年轻人叫彭湃,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农民运动领袖之一。彭湃是个什么人呢?如果形象一点来说,他就相当于是今天香港首富李嘉诚的儿子。据记载,他家的佣人雇工有1500多人。放着这么大的家业,他却非要为国家为理想去奋斗。
有一天,他把家里所有的雇工召集起来开了个大会,把房产地契一把火全部烧掉,然后他说:“你们谁种我家的地,这个地就是你的了。谁住我家的房,这个房子就是你的了。”那时共产党人的目标,不就是为大众谋福利吗?
再说一个人,朱德元帅。大家知道朱德在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前是什么人吗?我最近刚刚去云南陆军讲武堂参观,那里有一张照片,早年的朱德穿着裘皮大衣、绫罗绸缎,留着大八字胡,他当时是云南陆军宪兵司令部司令,中将军衔,要枪有枪,要兵有兵,要钱有钱。但朱德抛弃了这些荣华富贵,就是要加入中国共产党,重新开始一番艰苦卓绝的事业。
一开始,朱德要加入中国共产党还碰了壁,陈独秀对他说:对不起,旧军人我们不要。朱德远赴千里之外,在德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朱德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最后起义部队在广东潮汕的汤坑被打散了,周恩来、叶挺、贺龙等人坐船离开了,朱德带着后卫部队去找主力,遇到一群残兵。当时有人主张各奔东西,但朱德把剩下的2000人拢在一起,带领大家继续革命,到最后只剩下800多人上了井冈山。在这800人中,就有后来立下赫赫战功的林彪、陈毅、粟裕等人。毫不夸张地说,这800人,就是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的基本班底。
他们那一代的身上有着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是“危难当头,我自横刀立马”、“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和勇气。这一代人,难道不值得我们去传颂吗?
“你知道那天有多安静吗?
鸟都不飞,鸟都不叫。”
长征到底是什么?我用一组数据告诉大家。
长征一共穿越了中国15个省区,翻越了20多座崇山峻岭,走过了30多个急流险滩;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一共遭遇了400多场战斗,平均每3天就发生一场遭遇战。但即使如此,红军依然保持着平均每天25公里的行军速度。所以说,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一次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它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三大远征之首。
为什么美国军人直到今天都对中国军人充满着敬畏和好奇?因为他们发现,60多年前的那场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大批师团级将领都经历过长征,所以他们得出一个结论:长征锻造出中国最强悍的一代军人!
再来看一组数据。长征是付出巨大的牺牲换来的:长征出发的时候,红军一方面军86000人,最后到达终点时不到7000人;红四方面军出发时有10万大军,最后零零散散到达终点的不过3万人。所以,长征又是一场不畏牺牲的远征。
我在若尔盖草原班佑村见过一座红军雕塑,我知道这个雕塑背后的故事,因为1995年我在王平将军家里听他讲起过这个故事。
老爷子回忆说,当时大部队已经过了草地,突然彭德怀来找他,说还有一个营的部队没有到,让他回去找。王平带着警卫员走到班佑河边时,正是黄昏,玫瑰色的夕阳挂在天边,他远远看见几百个红军小战士背靠着背在睡觉,他当时勃然大怒,走过去就推那些小战士,谁知推一个倒一个,700多个红军小战士再也经不起体力透支、饥寒交迫,在睡梦中全部死去了。王平将军讲到这里时老泪纵横,他说:“你知道那天有多安静吗?鸟都不飞,鸟都不叫。我把他们一个个放平,他们还都是一群孩子呀!”
还有一组数据。红军军团长一级的平均年龄为25岁,一线作战的师团级干部平均年龄为20岁,14岁到18岁的红军小战士占60%。所以,长征还是历史上罕见的青年血脉贲张的历史事件。那一代年轻人虽然不像我们今天这么富足、这么安宁,但是他们背负着光荣和梦想,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核心脊梁。
我们虽然成不了英雄,但可以成就英雄的梦想
我在这一路上,依然能感受到长征的影响在今天的延续。
在江西于都,我遇见了一位老大爷。那天我到邮局盖邮戳,老大爷得知我在走长征路,就对我说:小伙子,你盖这个邮戳不顶事,这邮戳上没有“长征”两个字,我们县里邮政总局的邮戳上才有。老人把我带到邮政总局,补盖了那个邮戳,然后他一直把我送到于都河边。
当我迈步出发时,他突然在背后说:“小伙子,当年红军就是从这里上路的,路上300米倒一个呀。你今天是去看望他们的,是去祭奠他们的呀!他们都会来帮你的,你不用怕,大胆地往前走吧。”我当时听得热泪盈眶,我甚至不敢回头再看大爷一眼。但大爷的这句话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让我难忘的还有一位藏族大妈。我在她家里住了一晚上,第二天要走的时候她突然问我:今天是中秋节,你吃月饼了吗?我说没有。大妈二话没说,跑到厨房里切了一块三角大饼,煎了一个鸡蛋,一路追出来塞到我的包里,然后拍着我的后背,说了一句让我温暖一辈子的话:“你饱饱地去找红军吧!”
我这一路,很多朋友发短信问我:左力,你想找到什么?你真能找到红军吗?快到终点的时候,我发了一条短信回答他们:红军真的还在,红军就在我住的家家户户的枕头边,红军就在这些大叔大妈塞给我的大饼鸡蛋里,中国百姓最温暖的情怀就融化在长征精神里。这是中国真正的希望所在。
长征给我的感受是,树立一个单一而坚定的目标,反而能够成就一段幸福的旅程。我们现在有很多的痛苦,都来自于选择太多。我总是想象当一个红军有多么地苦难,但是走完长征以后,我突然觉得他们那一代红军不一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苦难。为什么?因为他们有个坚定的目标在远方。
我经历过两种“怕”。刚出发的时候,我经常怕路上遭遇不测,怕走不到底,怕别人嘲笑我。而当我离终点还剩2个多月的时候,我竟然害怕到达了,我害怕到达以后突然没有了目标。所以我告诉大家,幸福绝对不在终点,幸福真的是在路上。
“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意起歌声。漫漫星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纵横驰骋。”这首歌一直在我心头回荡。今天的时代似乎已经没有英雄了,人们似乎也不屑于英雄的存在,可我多么希望能够出现一群像灯塔一样的英雄,带着孩子们翻过高山,越过大海,去往远方。
美军二战老兵的纪念碑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我们不怕阵亡,我们怕被遗忘。”我想说,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虽然成为不了英雄,但是我们可以成就英雄的梦想!(作者:左力;来源:朝花时文(caogenpower);解放周末(jiefangzhoumo))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