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国际 >> 正文

中拉青年共话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与未来

发稿时间:2024-09-25 16:47:00 作者:李悦 李媛媛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悦 记者 李媛媛

  对许多国家的年轻人而言,中国这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总是能激发说不尽的好奇与遐想。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巴西籍本科生杨嘉怡喜欢读古诗词、研究国学经典。在她看来,“唐朝诗人李白在《金门答苏秀才》中写道,‘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这诗句里蕴含的开放包容态度,恰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在杨嘉怡的描述中,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开放包容”。她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以开放的心态走出国门,前往拉丁美洲及世界各地,深入了解当地文明,体验不同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向世界积极讲述中国故事,为中拉双方之间的友谊搭建了坚实的桥梁。

  9月24日,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清华大学,中国青年报社共同举办的中拉青年思想者圆桌会在清华大学罗姆楼举行。来自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古巴、洪都拉斯、墨西哥、秘鲁、委内瑞拉等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青年领导人和青年代表,围绕“跨文化交流”这一主题,与中国青年代表展开深入讨论。

  “中国传统文化中坚韧、不屈的精神,教会了我如何变得坚强,快速适应陌生环境。”来自古巴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生马伯一以国际学生的视角,分享了他对中国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从一句汉语也不会说、一个中国字也不会写,到如今熟练掌握粤语,在广州汕头开展青年创业项目。他眼中的中国,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国家,“在中国,只要敢于抓住机会,就有实现梦想的一天”。

  融入陌生社会并非易事。来自玻利维亚的北京理工大学硕士生古贤和,用六年时间认识了中国社会,了解了中国文化,爱上了“辛辣的食物”。下一步,他打算在广阔的中国市场寻找创业机会。谈及在中国的文化交流经历,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们既要理解自己,也要尊重并理解他人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9月24日,清华大学罗姆楼,中拉青年思想者圆桌会上,巴西阿特·比塔尔艺术公司合伙人兼主管,歌手、演员海莎·比塔尔(右一)学习剪纸。主办方供图

  作为剪纸艺术的非遗传承人,“90”后女孩杨钺投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近十年,在她眼中,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普遍性”,又有“独特性”。“剪纸技艺作为一种跨越国界的艺术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广为流传。”她说,无论是波兰、墨西哥的剪纸作品,还是中国传统剪纸中常见的抓髻娃娃、生命树等图案,都展现了剪纸艺术在造型上的相似性。

  同样年轻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蓝绥泓,多年来专注于研究“妆糕人”传统文化工艺。据她介绍,这是一项流传于福建泉州的传统工艺,曾入选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记载于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校注·道祭》。过去,“妆糕人”是人们在传统节庆期间用来祭祀神明的祭品,如今,它已成为人们喜欢的传统手工艺品。

  “每一件‘妆糕人’作品都蕴含着艺术家的情感与创意,这是对传统工艺精神的再现。”然而,如何将传统“妆糕人”工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吸引国际青年的兴趣,成为蓝绥泓在传习这项传统工艺过程中的最大挑战。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参与非遗文化传承,她进行了许多尝试,如运用数字技术、加入现代设计元素、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如今,她创作的“妆糕人”艺术作品已在世界多个文化节和展览中展出,荣获多项艺术和文化奖项。

  在圆桌对话会上,来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青年代表们,在多个领域展现了他们对跨文化交流的热情与期待。

  哥伦比亚国家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兼节目总监雷迪·阿玛娅·巴莱拉,谈到了中拉双方在语言与文化运用上的差异;阿根廷“与你”广播电台导演、记者,经济新闻记者阿莱杭德罗·贝科维奇分享了这几天实地参观中国历史文化建筑,了解中国文物保护经验的感受;墨西哥《拓展》杂志经济版记者祖拉·德鲁娜认为中国是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国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她感受到了无穷魅力……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赵月枝以近期全球爆火的游戏《黑神话:悟空》为例分析称,这款游戏中的悟空形象更加神武、英勇,带有“超人”色彩,这种创新更符合全球青年的审美偏好。“动漫和游戏作为跨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能够跨越语言障碍、吸引年轻群体,更好地促进文化的跨国交流。”

  委内瑞拉国家广播电台记者奥菲尔·乌那莫期待中委两国未来在文化交流等领域开展更多合作。他表示,中委建交50载,各领域合作越来越紧密。委内瑞拉作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与中国在贸易、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合作都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他期待未来更多中委两国青年实现跨文化互动,探索更多领域合作机遇。

责任编辑:白珂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