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网络媒体走转改】忆长征 续传奇:陇原大地打响扶贫攻坚战

发稿时间:2016-09-30 14:40: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孙钊 我要评论

  龙头产业 苹果支起静宁致富新格局

王道道苹果园里的苹果已经为圣诞节做好了准备。中国青年网记者 孙钊 摄

  长征中红军五次经过静宁,三次经过界石铺。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党和红军领导人宿营界石铺,召开群众大会,宣讲抗日政策,留下了十分宝贵的革命遗产。

  这里是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部队联络的重要枢纽和纵横穿插的通道,是中央战略部署中确定的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有利“中心基点”。

  与此同时,静宁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六盘山片区特困地区和甘肃省中部18个干旱县之一。如何甩掉贫困的帽子,带领百姓走上致富小康路,也是静宁县在工作中的“中心”与“基点”。

  近年以来,静宁县依托“苹果”这个优势产业,在小康路上首先跨出了一步。作为农业部划定的全国苹果优势产区之一。果品产业经过连续30多年的发展,果园总面积达到101.2万亩,是全国苹果规模栽培第一县。2015年果品总产量68万吨,产值25亿元。

  静宁县苹果种植户王道道从89年开始种苹果,经过生长培育,苹果树在93年就开始挂果,“种苹果可比种小麦收入更高,一亩苹果林的收入相当于种好几亩小麦。”2015年,王道道凭借种苹果收入达到了六七万元。

  静宁发展苹果产业经过了慎重的选择。据县园艺站工作人员贾军平介绍,一开始,老百姓只是在种粮食之余,在房前屋后种几棵果树,结果发现苹果品质不错。于是,上世纪90年代末,县上经过多方考察,结合当地的实际,才开始鼓励群众大规模改种苹果。

  如今,静宁“苹果”已经创出了品牌,“苹果”变成了“金果”。与此同时,这颗孕育在静宁这片红色热土上的“金果”,也成为了老百姓致富增收的摇钱树。小苹果打开了大局面,静宁县依托苹果这个龙头产业,支起了致富增收的新格局。

  书声朗朗 华池县红军小学朝气蓬勃育未来

  华池县列宁小学的学生一边走动一边背书。中国青年网记者 孙钊 摄

  1934年,中国共产党西北早期革命领导人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人在华池县南梁镇创立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壮大了革命力量,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也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出发点。

  当时这里几乎没有教育资源,1934年2月,根据地领导人创办了边区第一所红色小学,首开陇东教育先河,这就是列宁学校。

  学校在战火硝烟中诞生,在阳光雨露下成长,2000年原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夫人齐心来校看望师生并捐资,习仲勋亲笔题名新建教学楼一幢,以第一任教员名字命名为景文楼;2009年6月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校调研,9月7日又专门写信勉励在校师生。走进列宁学校,整洁的校园内绿树成荫、红旗飘扬、标准化的教学大楼内窗明几净。

责任编辑:邹畅
返回首页>>Loading...
共【3】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末 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