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柳红纪念成思危:敢持庭训报先亲

发稿时间:2015-07-14 17:56:00 来源: 经济观察报 中国青年网 我要评论

  成思危先生于2015年7月12日去世,享年八十岁。以他高大的身形、旺盛的精力、平和的性情、优良的保健,去世的消息确实来得有点突然。一个月前,成先生八十岁生日有自寿诗云:“未因权位拋理想,敢凭刚直献真言。功成名就应无憾,含笑扬眉对苍天”。(成思危女儿:以父亲八十自寿诗答谢凤凰网友慰问,凤凰网2015年7月12日)他的学生则称:“先生是极少数身居高位仍然坚持说真话的人。”(7月12日,@光远看经济,新浪微博)这是一个中肯的评价。但是,在历任国家领导人中,成思危的特别之处更在于,他是一位在“忠”“孝”之间不得不作出取舍的人。而这,源于他的家庭。

  成家的政治光谱之宽广,被历史裹挟之深刻,且每一位在各自选择的道路上表现出的鞠躬尽瘁,堪作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世纪标本。

  成思危,1935年6月出生于北平。母亲萧宗让(1905-1964)是留法学生。父亲成舍我(1898-1991),早年入国民党,后脱离,曾参加北大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翻译列宁《无产阶级政治》(Proletarian Policy)(《新青年》1921年6月1日),后逐渐形成独立思想和选择。成舍我26岁时,以200大洋在自家房子里创办《世界晚报》(1924),继而创办《世界日报》(1925)、《世界画报》(1925)、《民生报》(1928,南京),力图“说自己想说的话,说社会大众想说的话”。

  就在成思危出生后的三个月,《立报》(1935)在上海创办。头一年,1934年,成舍我曾因揭露汪精卫手下贪污被关押。他的名言“最后胜利必属于我。我可以做一辈子新闻记者,汪先生不可能做一辈子行政院长”,给中国报人以持久的荣耀。随着日本侵略中国,成舍我被迫放弃一地又一地报业,在香港、桂林、重庆一地又一地重新创业;1952年去台,1956年,创立“私立世界新闻职业学校”,后改制“世界新闻专科学校”,即世新大学前身。1988年报业解禁,他以90岁高龄创办《台湾立报》。

  成舍我一生秉持非党派立场,不受强权与金钱控制。在第三势力中也是独树一帜的人物。从知识分子办报到企业家办报,如若不是国民党的新闻管制,或许世界上会有最大的成氏报业王国也未可知。

  1930年,成舍我曾游历欧美参访新闻业。他没在海外久留是因:“父母在,不远游”,“吾辈未来之岁月方长,而侍父母之日则很短”。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年过半百,却踏上了流亡之路。1949年,举家去往香港。行前,身为地下党员的女儿成幼殊恳请父亲留下,建设“新中国”,被成舍我拒绝。

  成思危与同时代很多年轻人一样,接受共产主义思潮,在香港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倾向革命。为此,他与父亲在家中时有争吵。1951年,他以回国求学的理由知会母亲,只身携带一只手提箱回到广州。他怀揣着建设“新中国”的理想,在“忠”和“孝”之间选择了“忠”。而当迈出这一步,就意味着要接受所“忠”之背后的制度、体制、思想体系以及命运安排。

  成思危先在南方大学工人学院学习政治理论,任广东省总工会组织部科员,广州珠江区“五反”指挥部民船业分队长;然后,他去了华南工学、华东化工学院学习无机物专业(1952-1956)。从此,进入化工领域。

  回到内地填写家庭出身时,成思危填的是“官僚资产阶级”(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属于三大敌人)。原以为,背叛父亲和家庭,投身红色中国,足以证明自己的忠诚。怎料,由于海外背景和家庭出身,他被当成“特嫌”,“文革”期间,一度被弄去烧锅炉。就在不见天日的时刻,1972年冬的一天,他接到指令说妹妹成露茜来到中国,要他去见。于是,他带着女儿来到供外国人居住的北京饭店,敲开门,兄妹依稀认得少年模样,却一时语塞,是妹妹一声“哥仔”的呼唤(成思危:“永远的女斗士-我的露茜小妹”,在Lucie追思会上的发言。载《传记文学》2010年4月),将“冷冻多年已经麻木的亲情”唤醒。他得知,母亲因思念,写过数百封信,都是石沉大海,已罹病早逝,享年不到60岁。

  周恩来向成舍我问好,并说:“他还是民族资产阶级嘛!”。只此一句,成思危的家庭成分由敌人变成了朋友。从此,他的境遇大为改善,被调到北京。此前,他在化工部几个设计院转,沈阳、华北、天津。1981年,在妹妹和父亲的帮助下,他得以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读书,成为中国最早获得MBA的人,从而有了后三十年在管理科学和财经领域的作为。

  过去二十年,是成先生身份角色最多,责任最重的二十年。1994年他担任化工部副部长;1995年加入民主党派民建中央,担任民建中央主席(1996-2007),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98-2008)。除了教学、科研、学术,他也是在世界范围行走的“演讲家”、“社会活动家”和外交使者。

  成思危不是在体制内的官僚系统内一步一步走上去的,而是由于命运的戏剧性转变,使他从被排斥的一个基层普通科研人员,到被信任,委以重任。早年,成思危一心想为国尽忠时,无门;后来,则是国家需要成思危。毫无疑义,成思危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也能够恰如其分地扮演应该扮演的角色。后人所看到的成思危,是这个成思危,而不是早年的成思危。

  随着民国人物在大陆逐渐解冻,成思危的传奇身世成为媒体感兴趣的话题。当成思危先生被媒体问及如果时光倒流,还会不会做那样的选择?成先生没有我们期待的:“不会”,而是说,还会做同样选择,“忠孝不能两全”。他回答时,外表平静。说到曾经遭受的委屈,也只用“迷茫”二字,没有“后悔”。

  1951年,成思危是把父亲当作“守旧势力”的,他喜欢巴金《家》中的觉慧,冲破束缚,追求理想,心怀“对新中国的憧憬”。父亲的伤心和恼怒可想而知,1951年端午节,他有一文:“谁迫使我们骨肉离散”(《自由人》,1951年06月)。

  文中写道:“佳节思亲”,乃人类天性的表现。他痛斥“叫人们废弃‘亲’的观念,父子、兄弟、夫妇、亲戚,要他们互相监视,互相检举,大义灭亲,去亲手枪毙自己父母”的做法。他说:“世间最非暴力所可有效镇压的,莫如人心,及天伦之爱。”

  少年成思危之否定父亲,是因为他太年轻,对于父亲的了解也不够。当他自己成为父亲,经历磨难,对父亲的理解才有所变化。从已经披露的不完全记录中,可以看到他们父子短暂的接触:

  第一次,1979年9月,在分别28年之后,相聚在洛杉矶小妹家。父亲时年81岁,成思危44岁;

  第二次,1983年,成思危获得MBA。成舍我从台湾回到美国。他希望儿子留在美国,待时机合适,去台湾地区子承父业。但是,成思危觉得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需要人才。父亲尊重儿子的选择;

  第三次,1985年在美见面。成舍我预言:“少则五年,多则十年,两岸总是要谈的”;

  第四次,1988年,在香港见面。成舍我特意要成思危陪他到落马洲远眺对面的深圳;

  第五次,1990年,成思危第一次去台湾。为母亲上了坟,在医院陪护父亲,他睡在病房外的沙发上。临走前一晚,他回家收拾行李,没有住在医院。父亲早上醒来没看到儿子,就一定要护士陪他回家。到家后得知成思危已去医院向他辞行,又匆匆赶回医院。当成思危看到父亲回到医院后衰弱地躺在病床上的情景,禁不住热泪盈眶,伏在他的身上,久久不忍离去。父亲用一只瘦弱的手抱住成思危,另一只手则不断抚摸着他的头。他们预感这将是永别。翌年,父亲去世,成思危奔丧。

  历史翻过了这一页。1998年,成思危在父亲百年诞辰时表达了他的感情:

  “父亲是一个感情不轻易外露的人,但在他心中却是情深似海,这种深情厚意只有在事后追忆时才感到它的可贵。真可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四岁时就教我读唐诗,六岁时就给我讲“资治通鉴”中的故事。1944年到重庆后,曾先后暂时寄住在黄少谷和李中襄(母亲的姑父)家,父亲每天都教我背诵‘资治通鉴’,还常给我作些讲解,使我从他身上感受到对中华民族的热爱。父亲离我而去已有七年多了,他的音容笑貌一直活跃在我的记忆里,有时还会悄然进入我的梦中。但是当我真要提笔写这篇纪念他的文章时,却深感思绪纷杂,不知从何处下笔。”(成思危:“成舍我的四种精神”,《报海生涯-成舍我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成思危有两位同父异母的姐姐成之凡(1928年生)和成幼殊(1929年生)。她们的母亲杨致殊(杨璠)女士,为杨端六先生胞妹,曾与成舍我一同艰苦创业,后离异。大姐成之凡,上海音乐专科学校钢琴专业,1951年去法国。她被余光中夸赞“成之凡,成之不凡”,心有四窍:作曲、绘画,写诗,收集中国宫廷的古装。不仅如此,成之凡还三度竞选法国总统。二姐成幼殊,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时已是中共地下党员,参加新四军。1949年,成幼殊和生母从香港回到内地。1950年加入外交部,后作外交官,出使联合国,现在北京离休。她的诗作《幸福的一粟》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这位家中唯一的共产党员,对于弟弟影响至大,不知她如何反思在大时代之下的家庭与个人命运,只见她这样写道:“我们的生活比我们的小说更像‘小说’”。

  成思危之后,萧宗让又生了两个女儿成嘉玲(1937年生)、成露茜(1939年生)。小妹成露茜,亦多有离经叛道、惊世骇俗之举。她是UCLA社会系教授,创建并担任亚裔美国人研究中心主任16年,关注性别、种族、阶级领域,以及底层弱势群体权利,热衷社会实践和运动,1985年在洛杉矶获教育女斗士奖(Woman Warrior Award in Education, LA,1985)。1972年,她只因寻找哥哥姐姐的念头,勇往直前。父亲晚年,将《立报》交给她接掌。她在父亲的基础上,又创办《破报》和各少数族裔语种的报。大妹成嘉玲是夏威夷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东吴大学商学院院长,世新大学董事长。

责任编辑:吴章勇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