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5日电(人民政协报记者 顾意亮)“我们必须认识到,产业扶贫的本质是一种内生发展机制,目的在于促进贫困个体(家庭)与贫困区域协同发展,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因此,必须采取系统政策和措施。”全国政协委员周汉民认为这套系统政策重在夯实基础,成在扶志、扶智。
全国政协委员周汉民。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去过部分贫困地区,往往是基础设施短板问题尚未解决,有些甚至不具备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就匆忙上马扶贫项目,造成项目难以持续稳定运行;部分易地搬迁选址未经充分论证,没有充分征询群众意见,因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欠缺以及产业配套不足、就业条件较差等问题,造成移民搬迁点入住率较低,扶贫基础设施闲置浪费。”此外,周汉民认为如果政府对致贫原因不加以区分,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无限期享受同等待遇,且不顾财政承受能力盲目提高政策优惠程度,既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产业扶贫,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但是,周汉民委员在个别地区看到的是扶贫资金分配使用方面缺少具体标准;部分贫困地区没有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尤其是产业化项目立项不够慎重,不结合当地实际,不考虑贫困户的能力和意愿,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让他痛心和焦虑的是个别地方政府把产业扶贫资金当成没有成本的慈善救助资金,热衷于造厂房买设备,扶贫项目建成后运营管理模式不够清晰,能否持续发挥增收作用存在较大变数。周汉民认为,扶贫资金要优先用于解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问题,将“水电路讯网、教科文卫保”的“十项提升”工程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无缝对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必须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将其作为强制性验收指标。
“产业扶贫成不成,关键是扶志和扶智。”周汉民委员认为,应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深入分析致贫原因,贫困对象本身具有劳动能力的,政府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就业等支持,坚守扶贫不扶懒这条底线,按照激励相容原则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通盘考虑贫困地区群众的教育需求,健全完善教育体系,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并重,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创业提供有利条件。
“产业扶贫要建立起长效机制,基础必须夯实。”周汉民委员建议根据国家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建设规划,规范扶贫信息采集类型,统一数据信息格式,充分运用信息化、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政府主管部门数据信息共享,健全完善扶贫基础信息,建立动态更新机制;依托国家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整合使用扶贫资金(含对口支援资金),形成政策资金合力,集中力量解决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财政资金重点用于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培训技能人才等方面。政府应主动公开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自觉接受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