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联系凝聚团员青年的“最后一公里”——五年来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综述
发稿时间:2018-06-21 08:07:00 编辑:刘喆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21日电(记者 刘喆)“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青年有什么需求,团组织就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努力使团组织成为联系和服务青年的坚强堡垒。”2013年6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重要讲话,向共青团发出了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动员令。
基层团组织是团的组织和工作体系的“神经末梢”,是青年群众感知共青团、评价共青团的终端窗口,是共青团战斗力、凝聚力的基础源泉。近年来,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在改革中破题、在创新中加强、在规范中发展,有效地扩大了组织覆盖面,焕发了组织新活力。
增强“三个赛跑”的紧迫感,聚焦固本培元大文章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大踏步前进,青年群体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共青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在与党给定的改革时间窗口赛跑,与青年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的速度赛跑,与青年主动选择组织的分化速度赛跑。全团上下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要求,不断提升责任感紧迫感,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坚持把组织化作为开展工作的基本方式,坚持把管根本、管长远的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突破口,不断提升基层团建科学化水平。
领导机关从“叠床架屋”转向“精简高效”,组织架构从“头重脚轻”转向“纵横交织”,部门设置从“与上对口”转向“对下适应”,工作方式从“逐级传达”转向“直接联系”……共青团改革推进以来,各级团的领导机关按照改革要求,推动建立“小机关、强基层、广覆盖”的扁平化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通过改革,全团抓基层的意识明显增强。尽管机关变小了,但事业却更大了。”团重庆市委组织部长杨春渝说。
如今,像钉钉子那样,一锤一锤地强组织、谋长远的“潜绩”导向已成为全团的思想共识和积极行动。团中央机关新设立基层组织建设部,切实突出基层组织建设在共青团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各地团组织牢牢聚焦基层,推进组织建设创新,强化团员队伍和基层团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把各项资源和力量向下倾斜,夯实基层、打牢基础的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做好“加减法”,基层组织“强筋骨”
在推进团的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共青团着力做好“加法”,提升的是“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加注的是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同时做好“减法”,祛除的是“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夯实的是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当“组织生活会”这5个字第一次从书本上走下来,置身其中的山东淄博第十八中学学生团员耿嘉奕感到既“新鲜”,也有些尴尬。在班级团支部组织生活会上,诸如“与同学交流不多”“不应光顾着自己学习,还应该带动身边同学一起努力”等稍有些“火药味”的意见不断涌来,耿嘉奕坦言,这让自己开始反思之前的种种不足,也开始真真切切地意识到作为一名共青团员的标准与责任。
近年来,团中央在持续规范团员发展工作,突出政治标准、控制入团规模、提高团员质量的同时,连续制定出台《“三会两制一课”实施细则》、基层团组织工作条例等文件规定,推动落实团员教育、团内选举、团费收缴等各项制度,使团的组织生活真正严起来、实起来、规范起来。一次次规范的组织生活,使团员的政治觉悟、组织意识、纪律观念得到锤炼;一次次高质量的组织生活,使团员学习理论、交流思想、坚定信仰的过程得到升华;一次次制度化的组织生活,使团员经常感受到组织的存在、组织的力量、组织的帮助。渐渐地,基层团组织的运行从“宽松软”开始向“严紧实”深刻转变。
基层工作最终要靠人来干。基层团组织长期缺少人手,怎么办?团中央改革方案提出,上级团的领导机关挤一点编制,县一级整体盘子里调一点编制,再增配挂职干部、兼职干部,充实县级团委工作力量。而针对更广大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团组织,全团着眼构建稳定专业高效的基层工作队伍,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了政府购买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等政策,并不断拓展注册志愿者队伍,努力把工作对象转化为工作力量。
梅淑贞是广州天河区的一名社工,“平时晚上我会和同事们到青少年聚集的地方,看看有没有暴力和吸毒等问题,我们可以及时介入。”久而久之,街面上的各类青少年都与她们熟识,沟通起来也很顺畅。团广州市委就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把这些专业帮手引入工作力量,使团干部、社工和志愿者三家“联姻”,让团干部不再“单打独斗”。
在浙江等地,还通过县、乡团干部统筹使用的方式,探索充实基层工作力量的新途径。德清县建立了团干部后备人才库的试点,按团委班子职数1:2的比例,择优确定乡镇(街道)团(工)委书记、副书记培养人选96人,建立“成长档案”,加强跟踪培养,实行动态管理,建起了基层团干部队伍的“人才蓄水池”。
除了千方百计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各级团的领导机关还打造了全方位加强基层的“专属套餐”:通过团干部常态化下沉基层、直接联系青年等方式,直接指导帮助基层团组织开展工作;大幅精简会议、文件、简报,注重用新媒体手段,让基层切实“减负”;进一步健全完善乡镇街道基层团建经费保障机制、加大送服务项目下基层力度;指导帮助基层团组织打破行政化思维定势,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网络众筹等方式整合资源……全团为基层建设“赋能”、基层助全团工作落地的良好态势正在不断形成。
“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构建纵横交织的网络化组织体系
198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正定县工作时,曾在一次关于团组织整顿建设的活动中强调,“哪里有青年,哪里就应该有团的组织。只要有利于加强团员管理,有利于教育青年,有利于增强团支部的战斗力,团的基层组织就可以从实际出发,做出适当调整。”三十多年后,总书记语重心长,为新时代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群众流动频繁、分布不断变化,群团组织设置必须及时调整。要巩固已有的组织基础,加快新领域新阶层组织建设,形成完善的组织体系,实现有效覆盖。”
长期以来,团的组织体系主要依托传统行政单位构建,条块分割、活力不足、组织空白等问题日益凸显。随着经济社会深刻变革,青年横向流动日益频繁,各级团组织也开始探索立足青年空间分布、职业聚集、日常交往等特点,努力构建纵横交织的网络化组织体系。
——推进城乡区域化团建。打破“单位”界限,推动各类驻地团组织与属地的街道、乡镇团组织加强沟通对接、整体分工协作、统筹各类资源,努力实现对城乡团员青年的最大覆盖。目前,全国已有90%以上的街道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建立了区域青年工作共建委员会,在乡镇普遍开展了直属团组织建设,通过对组织的再组织、资源的再配置,努力建设活跃的共青团城乡基层组织生态。
——坚持“固本”“培新”。在国企、机关事业单位、学校等传统领域“固本强基”,提升活力。同时针对大量团员青年“体制外聚集”的实际,积极借助党建带动、行业推动、园区联动、产业互动、活动牵动等建团路径,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互联网行业等新兴领域迅速“扩容增量”。驻外团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团组织等新型团组织广泛建立。
——推进“智慧团建”。全团计划用三年时间建成涵盖各级团组织、全体团员和团干部的“智慧团建”系统,使广大团员青年在网上找得到团籍、找得到组织。目前,“智慧团建”系统一期建设已初步完成,实现了全团基本信息数据采集管理和各项基础团务管理功能。
创新基层组织载体,建设青年身边的团组织“青年之家”
团旗、团徽、青春励志奋斗口号等标识随处可见,“身边的好伙伴”“身边的好道理”等青年活动经常化开展……走进河南漯河市“致尚健身”的8家连锁店,就像走进了共青团的“营业厅”,处处洋溢着青春气息。而在漯河市“黄金地段”漯河会展中心旁的包商村镇银行,一楼200平方米的面积全部建成“青年之家”,比办理业务的营业厅面积还要大,“青年之家”和银行同时建成开门“营业”。
在漯河,像这样的“青年之家”还有很多。团市委动员各界力量,争取社会支持,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对团员青年免费开放的实体场所。团组织在这里开展“学习社”活动,举办主题团日、体育健身、相亲交友、创业沙龙。很多青年说,“有了这样的‘青年之家’,刷出了共青团组织的存在感。”
当前青年群体高度流动、高度分化,基层团建“有组织无青年”“有青年无组织”的困境不时显现。2014年起,共青团将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青年之家”建设作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团的组织建设和工作创新。各地团组织以打造共青团“门店”“连锁店”的思维,整合党政、社会和市场资源,着力建设面向社会、面向青少年的服务场所。
在这些“青年之家”里,汇聚了共青团和青年元素,提供内容丰富的“菜单式”服务,青年在这里学习理论知识、参与志愿服务、开展交友联谊、交流兴趣爱好、接受就业创业培训、办理基础团务……团的组织网络、工作力量、服务项目,在青少年身边实现了有形化、日常化,受到青年广泛欢迎。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各类“青年之家”4万余家。各级团的领导机关也按照团中央要求,全部建成向青年开放的“青年之家”,青年与团干部一起参加活动成为了常态。
与此同时,线上的“青年之家”云平台建设也同步推进开来,目前已有1.6万个“青年之家”和团的领导机关在线进驻。通过地图定位就可以就近找到团组织,了解活动信息,报名参与活动,“我身边的共青团”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团员青年的现实体验。一位负责“青年之家”工作的基层团干部说:“一种基于O2O模式的共青团组织和工作体系正在形成,不管团员青年怎么流动、流动到哪里,共青团都能以这种崭新的组织形态,实现最广泛的服务和凝聚。”
共青团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一部共青团的历史,就是一部把团员组织起来、把青年引领起来共同跟党奋斗的历史。新时代,共青团将不断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努力将每一个基层团组织都建成一面旗帜,将8100多万团员、350多万基层团组织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团结带领青年奋勇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