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娱乐 >> 正文

蓝盈莹:所爱皆是光 演员正当时

发稿时间:2020-01-15 09:41:00 作者:张龙 蒋烨红 邹畅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见到蓝盈莹时,她正身着白色纱裙,在零下10度的片场拍摄广告。每次导演喊“咔”后,她都热情不减地哼着歌去看监视器里的自己,再抽空和每位工作人员打招呼。

  随着电视剧《精英律师》的热播,蓝盈莹再次被推入公众视野。从18岁到29岁,她是羞涩可人的仙女海棠,是隐忍刚强的庶女浣碧,是精明干练的职场新人黄俐,是敢爱敢恨的急诊科护士杨羽,是热情开朗的都市名媛赵雯雯,是和影后章子怡一决高下的“大青衣”……出道十年,她用脚步丈量漫漫星途,而当一切角色的光环褪去,她只是——演员蓝盈莹。

  电视剧《精英律师》剧照

  你得是千里马 才能遇见伯乐

  2010年的夏天,蝉鸣裹着燥热的北京,位于南锣鼓巷附近的中央戏剧学院人头攒动,有人在寻觅千里马,也有人正在成为千里马的路上。

  刚刚排练完、背着大包小包服饰道具的蓝盈莹在学校食堂被一个陌生的声音叫住,对方一上来就问,有个角色很适合你,愿不愿意来试试?“听起来很像骗子”,蓝盈莹开玩笑地回忆到。但初生牛犊不怕虎,她还是去试了戏。就这样,她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角色——电视剧《三十里铺》中的安其娜。

  这是蓝盈莹演艺事业的开端,彼时,她只是中戏表演系的一名普通学生。

  导演滕文骥在了解了蓝盈莹的情况后,把她所有的戏份都安排在了周末。那段时间,每周五下课后,她都会挤上开往怀柔的公交车,花一个半小时到达剧组,准备一晚上,周六日连续拍两整天戏,周日晚上再赶回学校,如此循环往复。

  彼时的蓝盈莹并没有意识到,剧组配备有专门接送演员的司机,只要她提出要求,完全可以不用每周挤公交。“当时唯一想的就是不给别人添麻烦。我就觉得坐公交便宜,1块5就能到剧组,大家都方便。每周五下课的时候就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将近十年过去,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蓝盈莹依然觉得内心滚烫。

 蓝盈莹接受“青年人·中国心”项目团队采访

  由于此前从未接触过影视拍摄,当时的蓝盈莹对景别和走位都知之甚少,拍近景的时候常常动作幅度太大,“一笑就出画”;拍远景时又不知如何组织人物行动。她清楚地记得进组的第一场戏是演安其娜在院子里面走,导演的要求是体现出人物活泼的性格,结果她就像个机器人一样僵硬地围着柱子绕圈,引得全组哄堂大笑。

  谈及这样的“黑历史”,蓝盈莹似乎并不避讳。她一边聊着,一边模仿当年那个机械表演的自己。在学校时,她就因为毫无表演基础时常“闹笑话”,甚至一上台就笑场。为此,老师建议她多去饰演“邻家妹妹”这一类较为简单的角色——只需要安静地待在某个人身边,就能很好地完成任务。那段时期对她而言是灰暗的,相较于不被认可,更痛苦的是感受不到表演的乐趣。

  “我觉得不能这么下去,我就要去演层次丰富的角色,就要调动爆发力,就要去击穿这个困难。”凭着不服输的劲头,即使依然会笑场,即使演技并未得到肯定,可她永远都是第一个举手要上台表演的人。如今想来,她用“拼命”形容那时的自己。

  “你首先得是一匹千里马,才可以吸引伯乐”,这是蓝盈莹一贯信奉的准则。从大一开始见组、试戏、演戏,在她看来,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拿到角色、证明自己,才是“正路子”。回首来路,她可以坦荡地讲“我从未走过任何捷径”。

  没有人能确保一路顺遂,但总有人选择一往无前。或许他们更愿意相信,跨过崎岖,就是光亮。

  蓝盈莹《甄嬛传》剧照

  人艺考场上 我讲了个冷笑话

  2011年末,《甄嬛传》正在热播,即将应届毕业的蓝盈莹却不得不面对求职的压力。和很多表演系学生一样,她决心报考专业院团。

  回忆起自己被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录取的经历,蓝盈莹至今觉得不可思议。第一次面试时,由于太过紧张,她不敢直视考官,“我就看着他们头顶上面一点的位置,告诉自己他们都是大西瓜。”

  人艺注重考察演员的“声台行表”,当时最让蓝盈莹头疼的是才艺展示的环节,用她自己的话说,初试和复试已经把自己所有能展示的“三脚猫”功夫都掏空了,包括唱歌、跳舞、舞剑,还有自学的沪剧……到了三试,考官问她还有什么才艺可以展示,蓝盈莹被“逼急了”,使出了一项奇招——讲冷笑话。而彼时台下坐着的,是蓝天野、郑榕等人艺老一辈艺术家。笑话讲完,全场沉默,气氛严肃,她赶紧给自己找了个台阶:“看,这就是冷笑话。”这件事后来成了人艺的招牌段子,此后几届考试中,总有人在才艺展示的环节讲冷笑话。

  于蓝盈莹而言,人艺有着强大的磁场,就像浩渺的天空中永远牵着自己的那根线,每次拍完影视作品回到剧院,她的内心就变得异常平静和充盈。人艺的演员有个不成文的习惯,没事的时候去各个排练厅串一串,开诚布公地和大家交流哪里演得好、哪里有问题,再泡上一壶茶,练字看书,听曲弹唱,看戏演戏,每个人都保持着对角色和职业的敬畏。

  蓝盈盈(左一)参演话剧《甲子园》剧照

  《甲子园》是纪念人艺60周年的一部大戏,聚集了北京人艺五代演员,被称为人艺舞台上的“全家福”。剧组年龄跨度之大,参演老艺术家人数之多、年龄之高,均为人艺历史之最。刚被人艺录取的蓝盈莹,幸运地成为了其中一员。

  但这部戏的第一次排练,就让这个初出茅庐的新人有些惊惶失措。蓝盈莹绘声绘色地向我们描述了当时的场景:当她扮演的90后小护士聂小玲手拿小册子,从楼梯上“蹬蹬蹬”地走下来时,6个老师一齐“冲”上舞台,指点她如何用话语和行为表现一个90后小姑娘的角色。

  “可事实上你才是台上唯一的90后,当时内心会有不服吗?”面对笔者的追问,蓝盈莹表示:“每一个老师的出发点都是为我好,所以并不会觉得不服气。一开始我会想的比较简单,既然我就是90后,那么演好自己就行了。但正是通过这种讨论,我才开始了解大家眼中90后的不同侧面,这对我丰富人物的层次有很大帮助。”

  曾经仰视的前辈,如今成了同事,他们言传身教,在平等交流业务的过程中,不断滋养着这个90后姑娘恣意绽放的梦想。

  最近,蓝盈莹也在忙着准备人艺的年度考核——排练新话剧《日出》。面对影视剧演员和话剧演员的双重身份,她坦言自己还没有切换得特别自如,但她相信,经过不断的经验积累,自己可以更好地把握二者之间的分寸感。

  在舞台上,她最享受的是自己的灵魂真正进入角色的时刻,但这样的“合二为一”来得很不容易,用她的话说,甚至有些“玄乎”。“两小时的话剧,演员能真正忘掉自己、融入角色的时间,或许只有10分钟。但可能就是因为这10分钟,让我坚定了以后要好好当一名演员。”说这话时,她眼神坚定。

  蓝盈莹在片场

  很幸运 这辈子可以当演员

  2018年,蓝盈莹迎来了演艺路上的另一个高光时刻——《演员的诞生》。节目里,她和章子怡共同演绎了《青衣》的片段,并用结尾处一颗将落未落的眼泪征服了观众。当被笔者问及,为何会对角色进行这样的处理,蓝盈莹表示,所谓的“炸裂式演技”并不是情绪的宣泄,而是控制,她坚信“盈则满,满则溢,溢则损”。“当你不哭,但观众都哭了;当你在展现冰山一角的时候,观众能看到冰山下面”,这是蓝盈莹坚持的更高级的表演。

  就《青衣》而言,她认为自己饰演的“春来”与章子怡饰演的“筱燕秋”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春来有她自私的一面,她和老师抢戏。但我看过这个小说,我知道春来在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的时候,筱燕秋就像她的妈妈一样,所以她们之间又有着真情,只是可能因为现实而不得不撕扯开来。”

  为了更好的理解春来的角色内涵和蓝盈莹的表演层次,笔者特意在采访前夜请教了《青衣》导演康洪雷对春来这一角色的解读。康导表示,作为第四代青衣,春来有着当代人的生活质感和思维逻辑,她不再像前辈那样“人戏不分”,而是可以做到生活与戏剧分离。这是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也给所有人提供了思考的空间:我们究竟应该狂热地痴迷自己的专业,还是与之保持适度的距离?

  蓝盈莹说,她会期待自己与角色的完全融合,但也会在心中设立一道防线。走上舞台,她能快速入戏;大幕闭合,她又能及时抽身、回归生活。她有着自己的爱好和规划,唱歌、舞蹈、乐器、滑板、拳击……她在微博发起“自律群”,坚持健身打卡和英语学习打卡。“相比之下,拥有健全的人格,带着善意去看待世界更重要。”

  这一观念的养成,源于她成长过程中不断的自我较劲。在采访中,蓝盈莹多次提到自己“不服输”的性格,这与母亲“女孩当自强,要拿前三名”的严格要求密不可分。“我从小就有个概念: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一定要在完成妈妈要求的同时,又能够快乐地成长。”正因如此,她更懂得权衡专业要求和独立人格的关系。

  《演员的诞生》—《青衣》片段

  欣于所遇,才能乐在其中。成为演员后的蓝盈莹变得愈发柔软,她说这是角色生命带给她的。“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这辈子可以当演员,每一个角色都帮助我成长,让我在有限的时间里体验不同的人生,体验到生命的宽度。”这也成为她继续表演的动力。

  在她看来,演员最重要的就是人生阅历,“最痛苦的不是碰不到好角色,而是角色来临时,我的人生阅历不能覆盖这个人物。”当下,她开始更多地去看一些纪录片,以期从中获得更丰富的人生体验。她也开始思考“不会过时的好表演”究竟是什么样的,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处理,还是像纪录片一样回归生活的真实状态。蓝盈莹还没有得到答案,但好在,她会带着这样的思考继续走下去。

  对于未来,蓝盈莹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位“说故事的人”。她坦言,自己以后可能会做导演或者编剧,“我一定要做一个片子,来传达和分享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而对于什么是好的故事,蓝盈莹表示,好的故事并不是一味迎合市场,而一定要从自身出发,是带着真情实感的、无限的、真实的、有力量的故事。

  前不久,蓝盈莹经导演顾长卫推荐,入选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星辰大海演员计划”。所谓“星辰大海”,或许都是汗水汇聚成的美好愿景,它们忽闪着微光,镶隽在艺术的画帛上,颗颗凝成珍珠,在日后风起云涌的日子里,穿过黄沙万顷,一日千里。(张龙 蒋烨红 邹畅)

  (注:张龙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剑桥大学沃福森学院客座研究员。)

责任编辑: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