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文字头条 >> 正文

月映童心、播种希望 共青团“童心港湾”走进“月亮之上”太空艺术大展广州首站

发稿时间:2019-12-21 10:10:00 作者:李川 来源: 中国青年网

  12月18日,“月亮之上·太空艺术大展”在广州启幕。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供图 

  中国青年网广州12月21日电(记者 李川)在看到“嫦娥四号”探测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原比例模型的那一刻,来自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汤二村的共青团“童心港湾”农村留守儿童代表王兴杰(化名)显得异常兴奋,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探月“神器”,也是他第一次了解到中国的探月工程以及全人类的探月历程,对王兴杰而言,这次经历令他受益匪浅,开启了遥望星空的大门。 

  而在这一天,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汤二村共青团“童心港湾”留守儿童代表梅晓婷(化名)留下深刻印象的则是中国女航天员刘洋所分享的关于太空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那神奇、有趣的太空经历令梅晓婷津津乐道,也在她的心中埋下立志探索宇宙的好奇种子。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童心港湾筑梦天河。12月18日,以人类探月航天历程为主题的“月亮之上·太空艺术大展”在广州市天河区海心沙展览馆启幕,来自广东省兴宁市汤二村共青团“童心港湾”的8名留守儿童应邀参加。 

  这是一次超乎想象的展览。大展以沉浸式虚拟现实的形式,再现了浩瀚神秘宇宙空间,展示人类探索太空历程,凸显中国航天取得的丰硕成果,穿越时空、多角度引领观众体验太空漫游的无限激情。据悉,此次大展将从12月20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并持续至2020年4月5日。   

  孩子们围着嫦娥四号探测器,充满好奇。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月球俗称月亮,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由于月球的空间位置独特、潜在资源丰富,是研究生命的起源与演化、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变和地月系统的重要对象,已成为人类脱离地球引力场进入太阳系和宇宙空间开展深空探测的首选目标和前哨站。 

  中国探月工程,2004年正式立项启动、2007年10月发射嫦娥一号以来,先后实施了5次任务,实现了“五战五捷”。 

  2018年12月,在嫦娥四号第二次发射任务中,嫦娥四号探测器于今年1月3日顺利在月球背面着陆,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了地球与月球背面的测控通信,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世界探月史上的第一行足迹,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新篇章。

  2月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正式批准嫦娥四号着陆区域月球地理实体命名为“天河基地”。 

  今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曾强调,“党中央决策实施探月工程,圆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飞天揽月之梦。”  

  12月18日,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团中央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党委书记、理事长侯宝森走进广州市越秀区旧部前小学,聆听孩子们对于制作火箭的介绍。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在太空艺术大展开幕式上,中国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表示,中国实施探月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五战五捷’的辉煌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想,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刘继忠表示。  

  在广州市越秀区旧部前小学,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向孩子们生动分享在太空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3000平方米的展厅,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奋斗60多年的探月航天探索之旅,从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角度,展览全方位讲述了人类探索地球外层空间的技术突破和艰难历程。 

  为呈现出艺术大展恢弘的效果,实现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沉浸式体验,主办方特邀意大利顶尖多媒体设计团队,运用Matrix X -Dimension技术为展览打造巨型360°高清环绕立体沉浸式体验厅,并根据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以及美国NASA提供的权威影像数据,用VR、AR等交互体验技术,让观众进入虚拟现实的星际世界,体验从宇宙到天文学历史、再到艺术享受的难忘旅程。 

  其中,中国探月航天特色专区,展现了新中国自成立到现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从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到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完成首次载人飞行,再到嫦娥一号成功奔月,树立了中国航天的三座里程碑。而嫦娥四号任务更是完成了人类史上首次月球背面着陆和巡视,这是中国人对人类的贡献,同时也宣示了我国探月和深空探测工程将走得更远,水平更高,迈向世界航天强国的步子也更加扎实。 

  对此,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伟表示,航天科普知识是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有助于增强青少年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科技素养。 

  “航天精神是我国当代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丰厚的人文红利,有助于加强青少年人文教育,增强文化自信。”杜柯伟表示,本次展览聚焦航天,融合中西,横跨科技、教育、文化等人文交流重要领域,是非常难得的高水平人文交流活动,是值得积极推广和充分利用的高端平台,是推动航天领域中外人文交流的一项开创性工作。 

  在广州市越秀区旧部前小学,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与孩子们在一起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供图 

  在开幕式上,应邀来自于广东广西两地的“童伴妈妈”代表,来自广东梅州地区的8位留守儿童代表,以及来自四川、广东、广西、河北、江西等 12 个省的共青团“童心港湾”项目办工作人员,驻足于月球车探测器模型前,认真聆听中国探月工程的发展历程,并戴上VR眼镜体验虚拟现实的星际太空 

  来自广西柳州市柳城县指挥村的“童伴妈妈”代表韦柳鲜感到无比激动和震撼。 

  “通过了解,我感觉到全身充满自信和知识的力量,我应该把这些力量带回去传给村里的孩子们,让他们对未来有梦想、有信心,积极向上,好好学习。”韦柳鲜觉得,幸福要奋斗,梦想要追逐,对于农村的孩子更是如此。 

  在广州市越秀区旧部前小学,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团中央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党委书记、理事长侯宝森,嫦娥奔月公司总经理许兴利,广州市越秀区常务副区长郭环等嘉宾与孩子们一起发射火箭。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面对丰富多彩的硬科技文化盛宴,对于“童伴妈妈”和留守儿童而言,这是难忘的一课,也是开展好共青团“童心港湾”工作、培养信心信念的重要动力。 

  对此,共青团“童心港湾”全国项目办负责人、团中央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党委书记、理事长侯宝森表示,由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团中央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共青团广东省委联合嫦娥奔月公司等方面共同开展的“月亮之上·太空艺术大展”情牵“童心港湾”公益活动,让共青团“童心港湾”选派的广东农村留守儿童代表近距离感受探月航天科技魅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丰富共青团“童心港湾”励志教育等服务功能,深化新时代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方式内容,为推进少年儿童理想信念教育和科技创新意识培养等励志教育搭建一个独特的、有魅力的公益平台。 

  月映童心,播种希望。共青团“童心港湾”项目走进“月亮之上·太空艺术大展”广州首站,走进中国探月工程,为农村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提供了了解人类探索太空、征服宇宙的窗口,也将激励他们心怀梦想、发愤学习、奋力拼搏,在心底扎下奋斗航天梦、实现中国梦的种子。 

责任编辑:海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