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文字头条 >> 正文

【祖国,我用忠诚祝福您】“新兵”淬炼,红色基因代代赓续!

发稿时间:2019-10-23 15:03: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黄冈10月23日电(记者 杨维琼 通讯员 甘剑 耿新元)湖北黄冈,一片神奇的热土,是三支红军主力的诞生地、卾豫皖革命根据地,也是黄麻起义策源地和中原突围主战场。驻守在这里的黄冈支队,是红色基因的天然赓续者、坚定守望者和忠诚践行者。近日,“祖国,我用忠诚祝福您”网络新媒体主题宣传活动记者团走进黄冈支队,探寻红色基因在这里赓续绵延的秘密。 

  祖国,我用忠诚祝福您”湖北黄冈站合影。黄冈支队供图     

  “穿上这身军装,就要做军人该做的事” 

  关键时刻豁得出去,是红色基因给士兵们植入的一种可贵品格。 

  2016年7月2日凌晨两点,时任湖北黄冈勤务中队网络维护员赵成武所在中队接到了紧急出发任务。来不及问清楚要去哪里,赵成武凭着军人本能,完成了下床、穿衣、背挎包一系列动作。等反应过来,他已经坐在车上,准备出发了。 

  一个小时的车程过后,赵成武所在中队就赶到了浠水望天湖。原来,这次的紧急任务是进行抗洪抢险。“那时候洪水距离地面仅半米,很快就要淹没堤坝了。”看到眼前的景象,赵成武马上和战友们一起投入搬运沙袋、木头和打木桩等构筑子堤的工作中。 

  “我那会儿还是新兵,体力也不行,干一会儿就很累。”但是看着挥汗如雨的战友们,赵成武咬牙继续搬运沙袋。三天下来,他一共搬运了200余个沙袋,这可以构筑起一条长达20米的堤坝。 

凌晨,武警官兵在搬运沙袋。黄冈支队供图 

  暴雨之后是炎炎烈日,污水混合着碎石、泥沙和虫子从上游流下来,有很多小虫子还爬进了赵成武的身体,他的手臂上一度出现了严重过敏的迹象。再加上骄阳的暴晒和汗水蜇蚀,他不得不用手抓挠奇痒难忍的感染处。 

  长时间的抓挠和体力劳动,加上身上的救生衣又热又闷,他身体的部分感染处已经血肉模糊,局部甚至有皮肤脱落的现象。医务人员劝他休息,他却说:“老百姓都在看着我们呢,穿上这身军装,代表的就是部队的形象,我不能因为一个人的身体病痛影响到我们部队的形象!” 

  在本次任务中,和赵成武一样的战士还有很多。黄冈支队官兵连续奋战近30个昼夜,转战全市10个县市区,转移群众4900余人,搬运沙包11万多个,参加大小战斗45场,被武警部队表彰为“抗洪抢险先进集体”。 

  顶着烈日,战士们在不停地搬运沙袋。黄冈支队供图 

  赵成武告诉记者,这不仅仅是一次任务,更是自己成长为一名军人的一次历练。返程时,当地的老百姓不停地往战士们的车上扔馒头,“老百姓们这么做,我都忍不住哭了。”赵成武说,“通过这次抗洪抢险,我真的感受到了什么是‘兵爱民,民拥军’。” 

  “要让官兵吃得开心,吃出虎气血性,吃出战斗力” 

  “你问我什么是战士的生活,我送你一枚小弹壳,它曾经历过风雨的洗礼,也曾唱响过一支赞歌……”一边唱着歌一边等着开饭,红安中队的战士们早已被香味勾起了馋虫,他们都在想,“这老刘又给我们做什么了,这么香!” 

  刘松涛在炒菜。中国青年网记者 杨维琼 摄 

  战士们口中的“老刘”,就是红安中队的“火头军”刘松涛。入伍8年来,他一直坚持“做好每一道菜,让官兵吃饱吃好,吃出战斗力”。 

  为了让“众口难调变成人人满意”,最初那三年,他每天拉着老炊事班长,没日没夜地请教烹饪大锅饭的火候、调味、配菜、时间,还购买了《营养搭配》《家常菜100例》《面点大全》等30余本书籍来研究锅菜的色香味品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光学习笔记他就有厚厚的两本。战友们笑着说,他已经陷入了“痴迷”状态,就连探亲休假这样宝贵的时间,他都先后6次到地方酒店拜师学艺。 

  于是,狮子头、东坡肉、剁椒鱼头、热干面、胡辣汤等菜品都被刘松涛搬上了战士们的餐桌。 

  当官兵们对菜品样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口味越来越刁钻时,他又自费购买雕刻刀、摆盘雕花书籍,利用节假日外出,到驻地各大小酒店,学习大厨的雕花技艺和摆盘艺术,坚持千方百计为官兵调口味,早餐做到一个星期不重样,中晚餐做到一天不重样。 

  刘松涛的菜品。本人供图 

  每有误餐的同志,他总是把饭菜热好给他们吃;每逢战友生病,他也是根据其病情禁忌,做好病号饭送到床前;每到节假日,他总是根据同志们的意见建议,一遍又一遍修改食谱……最令人感动的是,每当战友生日,他总是提前一天从官兵生日栏上偷偷记住,晚上做好一碗热气腾腾的“长寿面”端到战友面前…… 

  转眼间,八年过去了,曾经的小刘已经成了刘班长,可他手里的大勺却握得更稳。他让我们相信,锅碗瓢盆不是小事,三尺灶台也是战场,小小的炊事台也能战歌齐鸣。把饭菜烧好,让战士吃好,这是他的要求,也是他自己的强军战歌。 

  部队野营拉练到哪里,红色教育就搞到哪里 

  “在红色的大别山区,部队野营拉练到哪里,红色教育就搞到哪里。”据武警黄冈支队政委黎本军介绍,吃碗红米饭、喝口南瓜汤、听一段英雄战斗史,已成为官兵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途径。 

  漫步在黄冈支队所属中队营区,随处可见将军林、群英谱、忠诚石,每个中队都有1至2名红色故事讲解员,官兵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红色熏陶。 

  “黄冈支队前身,是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的民兵手枪队。”黎本军告诉记者,他们高度重视部队的历史传承,新兵下队、新干部到队记住的第一句话就是“一要三不要、一图两不图”的黄冈精神,组织的第一次活动就是到革命烈士陵园参观,发的第一本书是《红色故事集》,教唱的第一首歌是《八月桂花遍地开》……红色文化浸染,润物无声。 

  新兵们进行红色主题教育。黄冈支队供图 

  “我们这次拉练去了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陈潭秋故居、李四光纪念馆……一趟下来,去了十个教育基地,比我以前在学校读书四年去的红色教育基地还多。”大学生新兵杜昊鹏在一次野营拉练后的体会交流中兴奋地说。 

  红色传统与新时代同频共振,精神的力量才能直抵心灵深处。   

  深受红色文化染的官兵们不断激发出创作的热情,他们用微课堂、微电影、微动漫等载体,创演大型歌舞剧《红》、歌伴舞《映山红》,编排革命历史短剧《三把米》,给红色故事注入时代元素,红色基因就像这座大山展现出的蓬勃生机一样,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赵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