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文字头条 >> 正文

一堂持续12年的乡村国情课

发稿时间:2019-09-04 16:51:00 作者:王龙龙 李华锡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4日电(记者 王龙龙 李华锡)今年暑假,由1955名大学生组成的1087支“千村调查”队伍从上海财经大学(以下简称上财)出发,走访了全国1383个村。他们走街串巷,发放问卷,拉家常,话发展,开展乡村调研,成为一抹靓丽的风景线。 

  上财“千村调查”项目于2008年启动。那年暑假,1401名大学生组成的1190支队伍,踏上了“千村调查”的破冰之旅,开启了第一次调查活动。12年过去了,共有2万余人次上财学生走进1万多个村庄15万余户农户,了解“三农”问题,形成1万余篇调查报告,出版图书19册。2019年,学校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推进千村调查2.0版”,在暑假组织“千村大讲堂”走进哈尼族、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培训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500余人。 

  12年来,变的是一届届学子的青春面孔和与时俱进的调查主题,不变的是调查活动的初心和永不停止的脚步。在这12年中,上财学生从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开创了一堂坚守与成长、参与并收获、创新而反哺的“乡村国情课”。 

图为蓝紫文(左一)在参与“千村调查”。受访者供图 

  坚守·成长 

  蓝紫文是上财会计学院的一名博士生,前后共参加了5次“千村调查”。这让她看到了学校外的世界,感受到中国乡村的发展,更在其中慢慢成长起来。 

  2013年大一暑假时,蓝紫文第一次加入到“千村调查”项目。在她的想象中,农村生活是恬静而惬意的。然而,一顿午餐让她有了新的认识。 

  当时,蓝紫文来到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永甸镇红旗村开展调查。为了给她和团队成员准备午餐,烈日当头时,农户老伯要步行上山砍柴,到田间收菜,最后再在灶台油烟里忙活许久,方能端出一盘盘“辛苦饭菜”。 

  吃着饭时,蓝紫文甚是感动。老伯笑着说:“这没啥,每天都这样。你们是在学校里过得太舒坦啦,该多来山里看看,多住上几天,以后就没有趟不过去的河、翻不过去的山!” 

  “不能只会啃书本,农村是经济学最好的自然实验室。”5年的调研经历,让她意识到,只有扎根中国大地,才能读懂中国。如今,参加每年“千村调查”已经变成了她的一个习惯,“也是特有的一份情怀与使命。” 

  “千村调查”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校园学习,更会影响着他们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因为这段特殊的经历,生活在发生着改变,他们在逐渐成长。 

  对于孙涛而言,每次看到母校关于“千村调查”的消息时,他都会仔细阅读。“变的是一届届学子的青春面孔和与时俱进的调查主题,不变的是求学时代的青春记忆和发自心底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孙涛是上财2006级本科生、2010级硕士。2009年暑假,他报名参加了“千村调查”。回到家乡内蒙古后,他邀请高中同学一起到乌兰察布市的一个比较落后的村庄开展调研,“那也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农民,接触农村,接触农业。” 

  孙涛记得当时他拿着一叠调查问卷敲开老乡家的门,和他们盘腿坐在炕上聊天。老人对实践团队的问题很感兴趣,跟他们聊得很开心,互动得很顺利。“这种感受很特别,是之前没有的。”孙涛说。 

  今年是“千村调查”的第12年。孙涛认为,很多东西一旦加入时间变量,就会凸显出特别的意义。“千村调查”的初衷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广阔田野,认识农村,了解国情。“这样的育人载体,可以让大学生将所学知识和中国国情联系在一起,走出方寸格局和狭小天地,去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己的新世界,这才是真正的乡村国情课堂。” 

  坚守12年,上财通过“千村调查”让学生走千村、访万户、读中国,探索形成了融国情教育、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千村调查”的每一次调研,对大学生来说都是一次成长。 

图为“千村调查”广西北流市定点调查小队成员。受访者供图 

  参与·收获 

  “小分队队员忍着喉咙沙哑疼痛之苦,顶着炎炎烈日,行走在中国农村大地上,在村庄中留下他们的足迹……” 

  这是井浩同学在结束“千村调查”后写的一段感悟,其中的情节也是万千大学生参与调查的真实写照。 

  今年“千村调查”项目的主题是“中国乡村教育研究”。8月12日至16日,来自上财7个学院的学生组成“千村调查”广西北流市定点调查小队,对广西北流的2个镇10个村进行实地调查。 

  5天的行程,对于这支团队而言并不顺利。由于受台风的影响,从上海出发的两同学未能及时赶到北流集合。同时,他们还面临着地方方言难懂、天气炎热等各类问题。诸多困难摆在团队成员面前“但这并没有影响队员们的信心,大家坚毅地分担着调研任务。”队员曾祉竣说。 

  在调研中,团队成员了解到一个又一个普通而动人的故事。有一位因事故而残疾的村民,与八十岁老父亲相依为命,但他们依旧可以平静地诉说过去,乐观地展望未来;有一位村民家境普通,老旧的墙上却细致而整齐地贴满了两个孩子的奖状;有一位村民不会讲普通话,却用当地方言认真地教育孩子“唯有吃得苦、肯奋斗,才能有所作为”…… 

  5天的时间里,12名成员共计完成问卷250份,撰写了多篇报道。“我们参与调研,并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形成调研报告,这就让调研根据价值和深度。”队员李信宇说。 

  据“千村调查”项目指导教师何志强介绍,今年,1087支“千村调查”队伍将走访了1383个村20556户农户。目前,学生们正在进行数据录入和调研报告起草。接下来,学校将组织调研报告和“我心目中的千村调查”征文评审,开展“千村调查”图片展和青春告白祖国:“我的千村故事”系列展示活动等。 

  何志强告诉记者,12年来,“千村调查”项目让学生深入农村“接地气”,为学校思政教育“补元气”,使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更加“有底气”。该社会实践项目已经成为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同时,学校师生基于“千村调查”共发表《农村电子商务:问题与对策》《农民工二次跨区流动的特征分析》等万余篇论文出版《千村调查十年回眸》《中国千村农民发展状况调研报告》《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指标研究》等19册图书,受到广泛关注,为中国乡村调查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劳帼龄参与“千村大讲堂”。受访者供图 

  创新·反哺 

  “防范电信与网络诈骗,防止财产损失,要做到‘三不一要’……”7月9日至12日,在海拔2000米的云南省元阳县新街镇主鲁村,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教师劳帼龄带领的师生团队在给村民开展《“千村大讲堂”之信息技术普及和网络诈骗预防》讲座。 

  同时,他们还讲述了如何通过电商助力扶贫的深度思考,论证了依靠电商扶贫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分析了元阳县的电商扶贫现状,以此来助力当地电商扶贫和乡村振兴。 

  对于他们的课程,主鲁村第一书记韩智慧评价说,“千村大讲堂”把最新的政策理念和实用的知识技能送进了哈尼村寨,防范网络诈骗讲座让大家学习了信息时代的一项重要技能,可以说是一场及时雨。 

  “千村大讲堂”的顺利进行,标志着“千村调查2.0版”正在稳步推进。 

  今年5月,上海财经大学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实施“千村调查2.0版”,进一步加强国情教育、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建设。开展“千村大讲堂”活动,是“千村调查2.0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劳帼龄所带领的7人队伍,就是一支最先诠释“千村调查2.0版”的战斗小分队。成员中有教授,有青年海归教师,有专职的思政教师,有博士生,有硕士生。项目组结合元阳县实际情况,立足“千村调查”调研成果,举办“千村大讲堂”,讲授电商扶贫、幸福乡村、政府决策等方面的知识,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 

  从2017年开始,劳帼龄连续3年参与“千村调查”。3年来,她体验了三种不同的角色,“2017年是友情参与到设计工作,2018年是大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2019年的讲座报告更是成果反哺。”她认为,“2.0版”的终极意义就是反哺,助力乡村振兴。 

  此次元阳行,除了大讲堂和问卷调研,劳帼龄在电商产业园所花的时间最多。调研团队与县领导讨论最多的是元阳电商产业发展问题。他们和县长主动提出希望当地与学校进行项目合作。“也就是说,入2.0版的‘千村调查’,已经不再是单方面求县里帮忙完成问卷,而是用以往的成果,用参与‘千村调查’的教师资源,为县里提供服务,反哺参与‘千村调查’的乡村。” 

  4天3夜的元阳行,让劳帼龄坚定了明年继续参与的信心。活动结束后,她在《一位专业教师眼中的千村调查2.0》中写道:“感谢元阳行,感谢千村大讲堂,感谢千村调查2.0,让一位专业教师对思政项目有了别样的感受!” 

责任编辑: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