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文字头条 >> 正文

抗战胜利74周年 他们在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植下千秋“祭念”

发稿时间:2019-08-23 11:44:00 作者:李川 来源: 中国青年网

  8月21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4周年活动在山西吕梁兴县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举行。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中国青年网吕梁8月23日电(记者 李川)“这是一座衣冠冢,里面安葬着114位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1军7师指战员,这支部队曾隶属于120师序列。因为特殊原因,他们的遗骸无法迁回祖国,所以我们在烈士陵园里筑起一座衣冠冢,就代表着英雄们回家了,让后人有一个祭奠革命先辈的地方……”

  站在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墓前,贺龙元帅之女贺晓明深情讲述着一段关于革命先烈悲壮而曲折的故事。

  这是一座安葬着英雄们衣物、相片、证件等遗物的衣冠冢,苍松翠柏间,114块镶嵌着红五星的汉白玉石板垒筑起一座圆形穹窿墓冢,庄严而肃穆。

  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元帅之女贺晓明(左二),358旅旅长张宗逊上将之子张新侠(右一),山西省委常委、省军区司令员韩强少将(左一),吕梁军分区司令员周昌盛(右二)共同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8月21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4周年活动在山西吕梁兴县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举行。

  时任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元帅之女贺晓明、358旅旅长张宗逊上将之子张新侠、359旅旅长王震上将之子王之、358旅政委李井泉之女李力清、358旅副旅长贺炳炎上将之子贺雷生、358旅旅长彭绍辉上将之子彭志强、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段晓飞等120师将帅后代、晋绥儿女代表,以及山西省军区、吕梁军分区、吕梁市、兴县等地方领导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及群众代表共300余人参加了纪念活动。

  这是一场时逢抗战胜利74周年的纪念,也是一次跨越70余载的隔空祭奠。

  八路军359旅旅长王震上将之子王之(右)、山西省军区副政委刘兴安少将(左)为“山西省国防教育基地”揭牌。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巍巍吕梁山、潺潺蔚汾河。

  在抗日战争年代,以兴县为首府的晋绥革命根据地,巍然屹立在黄河东岸、吕梁山麓,成为阻敌西犯、屏障陕甘、拱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钢铁长城。

  在这片红色沃土上,贺龙师长、关向应政委率领着英勇无畏的120师将士,与日本侵略者战斗1万余次,2200多位120师将士牺牲在兴县这片英雄的土地上。

纪念活动中,中共兴县县委书记梁志锋致辞。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74年抗日硝烟已散,但中华民族面对强敌时,万众一心、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成为了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走好今天的新长征路提供了最强大的精神动力,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和学习。”站在烈士陵园里,中共兴县县委书记梁志锋感慨道,今天我们举行纪念抗战胜利74周年活动,就是为了永远铭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永远深切缅怀革命先烈,永远弘扬伟大晋绥精神。

山西省委常委、省军区司令员韩强少将致辞。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站在这片红色沃土上,共同追忆120师和晋绥军民的光荣业绩,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用实际行动告慰先辈,让历史教化未来,是山西省委常委、省军区司令员韩强少将的深切感受。

  “当年八路军指战员奋勇杀敌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他们不怕苦、不怕死,只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解放,他们很多人没有活到胜利这一天,他们穿着褴褛的军装,带着满身战火硝烟,消失在了历史帷幕的后面。这些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他们信念无比坚定,他们辛苦播种,却从未参加丰硕的收获,他们是我们这个党、这支军队、这个民族真正的脊梁。”韩强讲道。

  原中央晋绥分局调查研究室主任段云之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段晓飞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吕梁苍苍,汾水洋洋。先烈伟绩,山高水长。”贺龙元帅缅怀先烈的题词镌刻在晋绥解放区纪念塔上,讲述着那些可歌可泣的革命往事。

  就是在那段烽火硝烟中,无数革命先辈视死如归、前仆后继,为了革命事业捐躯于此,埋骨吕梁山,散葬于荒野沟壑。

  为了让英雄忠魂有归处,8年来,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联合吕梁军分区、吕梁市各区县党委政府等各方踏遍吕梁山麓,先后寻找收迁散葬烈士655人,让英烈们长眠于凤凰岭下、湫水河畔的青山绿水间。

张新侠带着外孙在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种下认捐的松柏。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能够重回父辈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张新侠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站在兴县恶虎滩358旅旅部旧址前,张新侠动情回忆起父辈战斗、生活的往事。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358旅作为120师的主力之一,在贺龙师长、关向应政委的领导下,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转战晋西北、大青山、晋察冀、陕甘宁数地,与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战斗826次,歼灭日伪军18124人,牺牲烈士2323名,和全国抗日军民一道夺取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张新侠说道。

  纪念活动中,贺晓明向解放军某旅副政委范晓(中)、358旅第7团政委杨秀山之子杨晓哲(左)讲述革命先辈往事。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这是一支英雄的部队,80余年来,英雄可以老去,但是精神从未消逝。它被后来者代代传承,早已融入进一代代官兵的血脉和基因中。

  作为358旅部队的传人,解放军某旅副政委范晓在踏上晋绥这片热土时,遥想峥嵘岁月,心潮无限澎湃。

  “从1937年8月25日358旅成立到今天,82个春夏秋冬,这支英雄的部队虽然战场驻地在变,但是忠诚使命永远不变,南征北战,屡建奇功。这中间流淌的是358旅听党指挥的红色血脉,传承的是358旅能打胜仗的胜战基因,展现的是358旅作风优良的严格纪律。”范晓讲道。

  王之在烈士陵园植下认捐的松柏,左为358旅715团团长顿星云之女顿云润。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黑茶山永铸烈士丰碑,湫水河长歌英雄伟绩。一个个名字,刻印在晋绥革命烈士墙上,一座座墓碑,排列在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内。多年来,历史没有忘记英雄,人民没有忘记先烈,集结号吹响,忠魂终有归处。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站在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里,段晓飞驻足祭拜,感慨万千。

  “120师后代为追寻前辈的足迹,为祭奠牺牲的英烈,再次来到晋绥根据地首府兴县,走进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追忆往昔、缅怀先烈,不仅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对灵魂的一次净化。”段晓飞感言道。

  抬眼望处,陵园里松柏长青,松树下摆放着158块黄河石,镌刻着120师和晋绥革命先辈的名字,他们的后代认捐了陵园的松柏,在这里留下了寄托、留下了承诺、留下了敬畏,留下了无尽的思念……

在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六柳亭内,贺晓明讲起往事。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八路军120师后代在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合影。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责任编辑:吕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