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13日电(记者 刘尚君)这世上哪有那么多非要前思后想探清"为什么"才会做的事情?
比如,1996年出生的大男孩黄云迷恋上了黎族织绣,就是因为喜欢,五年前他在海南拜师学艺,脚踩踏纺车、手缠五色彩线,成为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非遗项目年轻的传承者。
"为什么要做这些?"记者本想在他身上挖掘一些特别的经历,他却耿直地说"喜欢就学了,没有为什么!"
今年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日",我国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在广州主会场"非遗保护·中国实践--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展示体验活动"中圈粉无数。
开放式的展台被设计得很矮,身穿黎族服饰的手工艺人们在上面席地而坐,躬着身、伸直腿,厚实的脚底板蹬住踞织腰机,手上的织梭飞快地活跃在彩线间,不一会儿,参观者就能从双面绣、单面提花等精湛技艺中看出人物、花鸟等纹路姿态。
黄云是展演团队中的唯一一名男生,与他同台的,除了一位年长的阿婆,其他两位都是与他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他说,近年来,各地开设了许多传习班和黎锦技艺传承村,经常举办些非遗进校园的活动,他感慨到,如今非遗已经不再是"老龄人"的主业,"还是年轻人学艺的多。"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展示区,黄云(右一)和团队正在进行展演。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摄
在今年"自然和文化遗产日"的主会场活动中,文化部和旅游部非遗司联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发布首份聚焦当代非遗消费的《2019年非遗新经济消费报告》。《报告》结合唯品会电商公益平台唯爱工坊两年来的探索运营,显示在非遗生产端特征及变化层面,非遗手艺人数量持续增加且年轻化趋势明显。其中,唯品会爱工坊第二年度合作的非遗手艺人数量,较第一年度增长7倍,其中"90"后非遗手艺人数量较往年大幅提升,"00后"非遗手艺人也陆续开始加入非遗传承队伍。
非遗从业人员的"年轻化"在此次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放眼于整场体验活动,不难发现,很多非遗项目都是年轻人的主场,他们有像黄云一般的"能工巧匠",借着双手练传承绝世技艺;有的是曲艺歌者,吟唱"天籁之音";还有的是舞者,在举手头足间跳出非遗之美……
很久以来,在中国非遗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涌现出了"传承断层"、"产业薄弱"等现实问题。传承人所承载的记忆、经验、文化记忆与教学能力,是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与动力来源,在非遗传承传播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而有些传承人普遍年事已高,部分非遗项目仍存在"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情况。
著名皮影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范正安。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摄
如今,在国家大力的提倡和全社会的积极弘扬下,青年人对中华优秀传统的青睐与加持,逐步扭转了非遗"传承断层"的局面。他们像涓涓细流沁润亘古原野,为传统文化注入更现代、更活力、更基层的力量。
薪火相传,这是好事。可对于老艺人来说,如何让青年"不断流",能持久地在传统的土壤上扎根,是他们在新形势下的顾虑和思考。
"手艺传不下去。"杨崇华是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马车制作技艺传承人,曾经他为了传承"马车技艺"收过几十个徒弟,其中就有不少从事相关专业或工作、或是一时兴起拜师学艺的年轻人,"他们要改行,自己去谋生活。"从艺40年,杨崇华叹息,"最难过的不是看着他们离开,而是自己的手艺不能养活他们。"
"绝大多数人会因生活压力而放弃。"74岁高龄的著名皮影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范正安在展示活动中被青少年团团围住,老人表示,"有人说传统文化在年轻人当中过时了,我恰恰认为不是这样,很多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感兴趣的。"
泰山皮影是北方皮影流派的独角戏,以人少著称。皮影界有"七紧、八松、九消停"的说法,意思是表演皮影八个人合作正好,七个人紧张,九个人就有人闲着了。而泰山皮影讲究的是一个人演一台戏的功夫,堪称独门绝技"十不闲":脑中想词儿,口中唱曲儿,手里舞人儿,脚下踩槌儿,一心多用、全身协调。
范正安说,泰山皮影对传承者的标准很高,需要长期培养练就深厚的技术功底,更要有把老手艺踏踏实实传承下去的决心和毅力。两者兼具的人很难找,范正安认为,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传统技艺能否保障年轻人生计。
如今,为了传承皮影文化,范正安在北京、济南、泰安分别开设了自己的剧场。他麾下有30余名扎根皮影行业的传承人,他们的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是非常年轻的一支传承队伍。只要是跟着他学的,范正安都为学生发高工资,带着学生们全职办剧场做演出。
范正安说,从事传统文化事业不能要求年轻人降低对生活的标准和要求,这样他们才会在行业安心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