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文字头条 >> 正文

“奋斗着的青联委员”系列报道——
十年探索,从负起点出发,他致力于将中国声音更好地传播出去!

发稿时间:2019-05-24 08:04: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高地工作照。采访者供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524日电(记者 唐希 实习记者 张玘云)全国青联常委、吉林省青联副主席高地一直致力于做国内最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将中国的思政课做出“国际范儿”,但专门从事此类研究的学者实在是屈指可数,用高地的话说,直到现在这也是“高精尖急缺”人才。 

  2007年,高地一直参与筹备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终于在东北师范大学成立了,这让高地高兴了好一阵子。现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的高地说,创立伊始,大家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梦想——做最好的比较研究!但当他们着手干这件事时才发现,一切都并非手到擒来。“搞比较研究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超常规的资源投入、大兵团协同作战、最重要的特点是周期长”,高地说,“从选人、选点到派出、回国再到产出成果,前前后后至少要五年的时间,这需要极强的战略耐性。好在这个耐性我们有。”  

  经过三年的准备,在 2010 年的秋天,第一名访问学者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学习交流,以此为标志,正式拉开了比较研究的序幕。 

  高地表示,通过这些年的交流学习,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国际上的高端智力人才和资源,从2017年起,他们每年主办一次世界性的高端德育峰会,邀请国际上这方面的顶尖专家参与,借此机会协同攻关,破解当代青少年德育面临的共同难题,更重要的是向国际相关学界讲好思政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20179月,高地正主持一项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青少年德育研究”名师工作坊,现场有来自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俄罗斯莫斯科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和日本筑波大学的德育名家以及三百多位中青年学者。采访者供图 

  为什么高地如此执着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这还得从高地2014年在伯克利交流期间遇到的一件事说起。高地讲到,当时有一个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的论坛在当地举办,他抱着学习的态度前往聆听,但是面对这个自诩客观、公平、中立的论坛,上台发言的学者却都带着偏见地挑中国的毛病。“听完很生气”,高地说,“当时中国改革开放36年,无论是脱贫还是经济,取得了那么多的成就,但他们只盯着一些负面的东西去看。” 

  高地参加完此次论坛后非常气愤,“这种论坛影响力很大的,他们不仅是自己这么认识,还把这些错误的观点传播给别人。”受此影响,高地博士后的出站报告以《反观、反驳与反思:国外学者论思想政治教育》为题,做了这方面的研究。他说,自己以三个“反”字为题,时刻提醒自己要有反观的视角,反驳的自信以及反思的能力,“走向世界的中国德育要学会换位思考,能够站在别人的视角来反观自身;对于我们认为正确的东西,我们要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要去主动交流,争得理解和认同;对于确实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借‘他山之石’反思改进,这样才能不断发展进步。” 

  经历这件事以后,高地也更加明白了“走出去”的重要性。“你越不走出去、越封闭,别人会越把你污名化甚至妖魔化,最后形成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慢慢地在别人眼中你就成了一个怪物”,高地激动地说,“所以一定要开放,一定要走出去,一定要交流,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增进共识,培养别人的理解和认同感。” 

  20186月,高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价值观教育”国际高端论坛上作主旨发言“携手共建德育共同体”,现场有来自4大洲18个国家的德育名家及300多位中青年学者。采访者供图 

  近几年,中国的声音不断向外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高地对此深有感触,他称中国在国际上的发声“形势越来越好了”,前几年国际上对中国发展不理解的声音还不绝于耳,但现在中国发展的一些成就,比如经济、文化等,都受到了大家的认可。高地举了个例子,之前他出国的时候,国外很多人还不知道中国有思想政治教育,即使把这个词翻译成英文——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他们也不理解,受意识形态差异的影响,更难说认同了!在这个意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交流都算不上是“零起点”,而应当说是“负起点”。正是从这样的“负起点”出发,经过长期共同努力,被动局面开始逐渐有所改观。“我们跟他们讲,思想政治教育就相当于国外的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都是关于如何培养青少年做一个好人、一个合格公民的。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理解我们了。”2016年底,中心获批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设立的“当代青少年德育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成为目前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唯一一家引智基地。依托这一国际化的国家级平台,中心每年都会邀请十余位国际德育领域的顶尖专家来华讲学和学术交流,共同探讨解决当代青少年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高地称这些改变和成绩虽然值得庆贺,但仍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下一步他们将发布一批国际性的研究成果,还会深入拓展中心与世界各国一流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在研究上他们将出一批集群式的成果,包括翻译一批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前沿的著作、出版一批国际青少年德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撰写一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教材等。 

  520日高地前往北京国家留学基金委,申报一个“一对多”的国际化思政人才联合培养项目,“这个项目获批后,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除了可以到美国、日本、俄罗斯这些传统的点位外,还可以到巴西、以色列等这些新的合作单位学习交流。” 

  2010年的秋天,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派出第一名访问学者,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学习交流后,中心的学者一个接一个地出去、回来,出去、回来。到现在一共派出了师生骨干30人,在国外学习的时间累积达 45 年。高地说:“我们相信,厚积之后,必有薄发。一切只是时间的问题!” 

责任编辑:赵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