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文字头条 >> 正文

【青年学生说】家乡人勤,改革风暖 我经历的杭州之“变”

发稿时间:2018-12-22 10:3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作者信息

  屠江川

  学校 华中科技大学
  学院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年级 2017级

  2018年11月30日晚,杭州钱江新城“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灯光秀震撼登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或许是印证了那句“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又或许是自幼在农村长大的缘故,在走出浙江上大学之前,我一直不知道外乡人如何看待浙江,或者说浙江杭州。好像每一个得知我是杭州姑娘的人,都会感慨一句:“杭州是个好地方啊!”

  开始不懂为何大家不约而同地肯定和喜欢杭州,等我慢慢对杭州的横向和纵向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后,才明白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杭州是如何“又好又快”地发展的。

  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信,由于水系过于发达、山地多而平原少、历史上的海禁政策等原因,很长一段时间,浙江都是一个落后的省份。1953-1978年浙江人均国有固定资产投资额全国倒数第一。农业上,1978年浙江人均耕地0.68亩,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改革开放刚到来时,这片土地上既没有东北的国有工业基础,也没有深圳那样的政策扶持。

  2018年11月11日,杭州,许多观众前来浙江省美术馆观看浙江改革开放40年的珍贵图片展。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但是自2001年以来,浙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7年位列各省、自治区之首。中国甚至是世界见识到了什么是“浙江速度”和“无敌生产力”。

  如此迅猛的转变,离不开浙江人的勤劳、勇敢、聪慧,也归功于改革开放的春风。

  杭州风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样的故事,在浙江大地上俯拾皆是。

  1982年,时任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大胆开放当地的小商品交易市场,允许农民经商;1987年,娃哈哈的创始人宗庆后承包了一家校办企业,开始蹬着三轮车卖冰棍;1993年,几位年轻人创办“快递桐庐帮”,包括申通、中通、圆通、汇通……

  作为一个95年出生的农村娃,我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改革开放的影响真切又温暖。

  父母辈子女众多,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盖不起房子,我家和两个叔叔家挤在爷爷家的二层楼房里,拥挤又嘈杂,屋内都是水泥地面,没条件装修,我自然也不可能有单独的房间。不过那时候村子里还有零星几家茅草房,所以砖瓦房算是不错的条件。

  而现在村子里的人家基本都是独门独栋了,条件好的三层四层,再不济也有二层。暑假的时候带我安徽的同学回家,她感慨“与东部相比,中部的农村确实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大四毕业那年去贵州山区支教,也让我切身感受到“农村和农村的不同”。

  杭州,东湖高架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过,衣食住行、科教文卫,各种方面的发展变化中,给我最大感触的莫过于“行”。

  儿时家乡还是很窄的泥路,晴天时尘土飞扬,下雨天泥泞不堪,若是月光不够明朗的夜晚,没有路灯的道路漆黑一片。

  高中学校在城里,每次上学回家都要坐两趟公交车,单趟时长近两个小时,而且下了公交还未能直接到家,需要爸妈骑着电瓶车或摩托车来接,要是家里没人得走半个小时左右才能到家。大冬天,天又冷又黑,肚子又饿,一个人走在路上,那种滋味真不好受。

  后来,窄泥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或水泥路,村村安上了明亮的路灯。在建设新农村的大浪潮下,离家数百米之外就有了公交车站,且班次丰富。

  遗憾的是,我在邻省江西南昌上了大学,又来到更远的湖北武汉攻读硕士研究生。家乡于我,是一个每次回去都感到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熟悉是因为乡情,陌生嘛,则是——呦呵,怎么又有了大的改变!

  而杭州让人感到骄傲的,不仅是经济和文化底蕴,还有人文素质和城市风貌。我亲眼见过暴雨天疏通下水道和清除积水的杭州环卫工人,也屡屡听闻外乡人对于杭州司机礼让行人行为的夸赞。杭州的卫生、文明和从容,会让杭州人由衷地感到自豪。

  真好,杭州一路飞驰,却保持着得体和从容。

责任编辑:海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