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文字头条 >> 正文

【青年学生说】乘着交通快车 从武汉畅行天下

发稿时间:2018-12-19 18:3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作者信息

张哲浩

学校 南开大学

院系 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年级 2016级

武汉汉江畔城市风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又称“江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从龟山以北汇入长江,到嘉靖年间在汉水新河道北岸形成新兴的汉口镇,长江和汉江在此交汇。到了明末清初,则成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近代以来,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和纵横的水运交通,武汉成为全国的商品集散地,成就了“货到汉口活”的百年传奇。

  建国后,得天独厚的区位和不可替代的交通枢纽地位,让武汉的交通建设走上了“快车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毛主席在词中称赞武汉长江大桥在南北交通中的重要作用,足见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武汉交通发展的重视。

  建国初期的武汉,交通还不发达。爷爷奶奶回忆,那时三镇被两江所隔,过江办事儿只能坐轮渡或者乘坐小船,大家为了省钱,一般也不会乘坐公交车去工作。

老旧自行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八十年代初期的武汉,自行车还没有走进家家户户,一般老百姓出行都是用月票或者步行,人们戏称为乘“11路”车。母亲说她总记得那时隔壁的一个年轻人,家里经济条件不错,买了一辆28“凤凰牌”自行车上下班,让左邻右舍惊羡不已。那时武汉的大学校园里,有自行车的同学也不多。周末外出能够向老乡或者同学借一辆自行车,是一件能让人“喜不自禁”的事儿。后来等到八十年代后期,随着人们的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自行车在武汉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武汉公交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公共交通的发展,在武汉上班,除了骑自行车,乘坐公交车逐渐成为上班一族的“主旋律”。那时公交车的条件还不太好,没有安装空调,出行人数又多,是个“冬冷夏热”的地儿。为了方便,武汉市民短距离出行常常坐“麻木”,武汉的“麻木”其实就是三轮车摩托车。“身材娇小”的麻木,能够灵活地穿梭在各个小巷,深受武汉市民的青睐。随着交通的发展,在2004年武汉市政府对交通进行了统一治理,为了交通安全,“麻木”退出了武汉人的生活,逐渐成为了人们回忆中的一个片段。

  进入世纪之交的武汉交通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私家车也快速发展。由于武汉“两江三镇”的城市格局,武汉市轨道交通发展较慢,一直到2004年才有了第一条轨道交通。

武汉长江大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四十年改革开放春风吹拂。如今,武汉交通迎来了蓬勃发展。公交车早已经安上了空调,变得“冬暖夏凉”,BRT也逐渐推行;地铁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方式,一条接一条的地铁串起了整个武汉,5分钟一趟让人们不再为堵车而苦恼;一座座大桥横跨长江和汉江的江面,随着过江隧道和过江地铁的建立,从此长江天险不再,南北的路也不再漫长,人们乘船的目的也逐渐变成了观光。

  也是在这短短四十年,武汉成为了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长江航运中心,也是华中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随着武汉站的建立,在其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下,成为国家高铁干线的重要枢纽站。高铁形成“米”字型格局,通达南北、横贯东西,覆盖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

  这些发展,让曾经的“划船过江”、“一票难求”、“翻窗上车”被尘封在历史中,新时代的武汉人能够“气定神闲,畅游天下,朝啖岭南荔枝,暮赏燕山飞雪。一觉醒来飞抵世界,观迪拜高塔,赏尽罗马花。”四十载风雨兼程,武汉在交通发展上写下跨越式发展的灿烂篇章,令人惊叹。人们把期待的眼神投向了武汉,新时代的改革开放,武汉永远在路上。

责任编辑:墨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