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文字头条 >> 正文

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中国无障碍事业发展迎来黄金时代

发稿时间:2018-10-16 08:39:00 作者:杨月 马珊 陈一雄 王凤标 李金锦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 杨月 马珊 陈一雄 王凤标 实习记者 李金锦)10月14日,全国无障碍机构第一次联席会议暨“2018融合发展圆桌会议”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来自高校机构、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协会组织、文化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参会介绍工作成果,共商发展规划,这是中国无障碍事业新征程的又一次起点。中国青年网专访了中国残联副主席、中国残联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办公室主任吕世明,畅谈无障碍事业的现在与未来。

  中国残联副主席、中国残联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办公室主任吕世明接受中国青年网专访。中国青年网记者 陈一雄 摄

  中国青年网:这次活动中,福建自强助残助学基金会专门特设“无障·爱卓越奖”,向从事30余年无障碍事业的特殊贡献专家马国馨、周文麟、吕小泉、祝长康授奖致敬。为什么想到让残疾人朋友为知名建筑师颁奖?

  吕世明:无障碍设施好不好,该由使用者和受益者感受评判。所以,让残疾人朋友来颁奖,最合适不过了。其实,人人出行、就医、就学等方方面面都需要无障碍环境,推动无障碍建设已经从一个点到一条线到一个面,要作为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升幸福感、价值感、愉悦感的条件加以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常常挂念着残疾人特殊群体,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要部署,我们在残疾人脱贫攻坚、康复就业、社会保障、文化体育、权益保障等业务领域,都要把无障碍环境贯穿始终。好的无障碍设施,将会给全社会成员带来更多益处。无障碍环境好了,残疾人群体就学、就医、就业就会有更充分条件;无障碍环境好了,残疾人就可以平等独立自主地参与社会生活;无障碍环境好了,残疾人也可以和所有社会成员一样平等地参与、融合、共享。所以无论是国家重大项目工程比如冬奥会、冬残奥会、亚运会、亚残奥会等的一系列重大工程、设施,还是社区公共产品、家庭无障碍改造和辅具设备设施,都需要提供一个全方位的、多领域的、系统化的、精准化的无障碍环境。

  中国青年网:为什么说无障碍事业发展迎来了黄金时代?

  吕世明: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残联成立30周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定一系列法规政策,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残疾人事业的辉煌成就令人瞩目。社会发展进步到今天,无障碍环境建设已经必然惠及社会每个成员。以前我们国家底子薄、基础弱,各方面百废待兴,现在我们即将在2020年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人们已经在一般意义的吃穿住行上有了充分的获得感,现在会有更多更高的更加人性化的需求,好的无障碍环境就逐渐成为广大群众的迫切需求。

  中国青年网:2012年国家《无障碍环境条例》出台以后,全国公共服务机构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大步向前发展,但还是有不少公众缺乏认知。无障碍建设是惠及每个人的,您认为当前社会公众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认知程度如何?如何提升全民共同参与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意识?

  吕世明:现在只要一提起无障碍,无论是上飞机,还是坐地铁,人们对无障碍设施和条件没有一个说排斥,没有人会说你做这个玩意有啥用,因为无障碍与每个人都有直接关系,包括使用的轮椅和婴儿车,无障碍无所不在、无所不含、无所不包,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只是残疾人对无障碍设施的依赖性、依存度更高,老年人需要便利的无障碍设施,年轻人也同样需要,比如年轻人出行提行李也希望有坡道,有无障碍设施等,所以无障碍事业是惠及社会全体成员的,每个人都是需要的。

  下一步,无障碍环境建设应着力重视依法依规全面系统推进,提升全民共同参与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理念和意识,让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成为人人自觉的行为和主动的意识,特别是要在青少年、大学生的心灵中留下“无障碍建设惠及每个人”的美好理念,使他们从小参与、从身边帮扶,就能把无障碍作为一粒种子深深埋在心灵里。随着孩子成长、学生就业,他们就会自然地把无障碍理念融入其中,使它就像血液一样流淌在体内,那就可以憧憬美好的无障碍环境将会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给人们带来更加幸福的生活。我们还应看到如今方方面面仍然会有困难、会有障碍,为此我们要加倍努力,聚合优势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充分让政策法规变为实际行动,从而真正落地见效,为推进无障碍建设做出我们每个人的贡献。

  中国青年网:面对当前推进无障碍事业过程中的困难,如何使美好愿景落地?

  吕世明:一是要做好融合的大文章,不能造成“制造产品的在埋头苦干制造产品,而使用产品的却找不到适合的产品”的尴尬局面,要搭建一个全方位的信息平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搭建信息桥梁,实现信息对称。

  二是搭建融合平台,建立合作机制,让大家都在这个平台中分享经验,寻找出路,合作共赢,把需求者的愿望通过解决问题的平台加以实施实现。

  三是寻求有效方法,术业有专攻,如果单纯喊口号,提出理念不见落地,效果就打折扣,这样既增加了成本、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一种焦虑的情绪,好像制造者和使用者总是有矛盾,互相不搭界。我们想整合科研的、信息化的、从事无障碍事业的、从事智能化信息产品研发的机构,构建一个全方位系统化开放式的平台,政府部门可以有的放矢地投放资金,研究机构可以得到需求信息和合作资源,避免各自走弯路,增强信息沟通、合作,互通有无,降低成本,减少环节,节省资源,生产者与使用者都可以感受到需求和生产之间的对接衔接。

  四是强化培育培训,提升能力建设,把最佳的捷径通过科学有效的办法提炼出来,以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中国青年网: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针对残疾人这个群体的脱贫始终是扶贫工作中的重点,目前对残疾人群体的精准脱贫有什么新经验新做法?

  吕世明:在精准脱贫建档立卡户中,还有280多万贫困残疾人,还有331万户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需要进行无障碍改造。中国残联建有一套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的动态更新大数据,每年都进行有针对性的持证残疾人实名制信息采集,把残疾人面临的一些需求愿望,根据轻重缓急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加以解决。到全面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会落下,一个也不能少。这套动态更新大数据,对残疾人脱贫攻坚、康复救助、特殊教育、社会保障、文化体育、就业创业、无障碍环境建设等,都在采取更为有效的办法,通过无障碍载体,打造智慧残联和“互联网+服务残疾人”,使残疾人获得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力争把政策更好地融入到解决残疾人需要的“最后一公里”。

  中国青年网:近年来,党和政府对无障碍事业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支持,您作为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见证者与参与者,有什么切身的体会?

  吕世明:今年时逢改革开放40周年,恰逢中国残联成立30周年,我们国家的残疾人事业与无障碍事业都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并取得成就。回顾1988年3月中旬我有幸参加中国残联第一次代表大会时,有一个令我终生难忘的情景,当年我是作为地方的残疾人代表参加盛会,是一个亲历见证者。当时与会的肢残人代表有许多是用两只手爬行着进出会场,或是用两只胳膊撑着一个小板凳、或划着小滑轮车进出会场,当年的轮椅也算是奢饰品。绝大多数残疾人代表是第一次参加代表大会、第一次到北京来、第一次到天安门和长城。当时调动了一个连的武警战士上百人,4、5位战士负责抬一个重度残疾人,从长城脚下硬是把几十位重度残疾人推、拉、扛、抬上了长城的烽火台。3月的北京很寒冷,可是抬着我的五位战士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但是他们的双腿却始终坚挺着稳稳前行。到了长城三分之二段时,我真是于心不忍了,再三劝他们止步,他们坚决不同意,无奈之下我就想了个办法,我说我的身体支撑不了了,他们这才勉强停下。上长城不易,下长城则更难了,还要保证绝对安全。所以这个情景在我的心灵深处,一辈子也忘不了。就在前天,我十几位残疾人朋友在微信朋友圈兴奋无比地说:现在的长城有坡道、有电梯,他们坐着轮椅很顺畅地一下子就登上了长城!相比之下,二三十年的变化真是如此之大,这不正是无障碍所呈现的特殊魅力吗!

  中国青年网:确实深受感动!2015年5月,共青团中央、中国残联共同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国青年志愿者助残“阳光行动”的实施意见》。您如何评价近些年的青年志愿者助残工作?在帮扶残疾人和无障碍环境建设中,青年还能做些什么?

  吕世明:广大青年朋友可以通过了解身边残疾人与困难群体的诉求愿望,通过志愿服务进行帮扶。中国残联和团中央持续开展了三十年的志愿助残服务,形成了良好的传统,特别是已经有了几百万青年助残志愿者活跃在基层社区,对残疾儿童的帮扶还得到了全国文明办的褒奖。通过青年志愿助残服务搭建起心灵沟通的平台,力所能及地从认知、理念、服务中真正和广大残疾人融合交融,也能让青年朋友从提供的志愿服务中获得价值感。我相信这对青年朋友的自身成长和自身价值来说,也是很好的提升机会。

  中国青年网:无障碍事业和经济发展间有怎样的关系?进入老龄化社会,给无障碍事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吕世明:从深层次上来说,无障碍和经济价值是直接或间接挂钩的。无障碍环境好了,身体有障者出游肯定家人会陪同前往,花钱也愿意。反之,无障碍环境不好,要么不去,即使去了一次,我相信再也不会去第二次了。所以,发展无障碍事业也是刺激消费、发展经济的一个潜在优势。

  未来老龄化问题会集中爆发,很多残疾人也进入老年阶段,很多老年人遇到的障碍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尖锐,这实际上给我们研究者和机构都提出了一个特别重要的历史担当的命题。我相信,我们有党和政府、社会各界、行业组织、高校科研机构之间思想的汇聚、精神的共融、理念的碰撞,能以更高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更宽广的胸怀、更大的人文价值,来共同推动无障碍和引领无障碍。为了无障碍事业,真正从顶层制度设计到落地实施见效,让社会每一位成员都能感受到社会的暖心,都能感受到无障碍给我们带来的安全便利、舒适自如,需要我们一代接着一代干!

责任编辑:邵志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