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文字头条 >> 正文

打动习主席的不只是文字 还有这张纸

发稿时间:2018-09-08 16:52:00 作者:张乐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8日电(记者 张乐)8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给参加“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的青年代表回信,让代表各国青年写信的非洲姑娘汉娜·格塔丘激动又深感意外,她表示,写信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习主席会回信。

  6月2日,来自埃塞俄比亚的留学生汉娜·格塔丘,参加了5月份在长沙和南京举办的“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后,颇受触动,便执笔给习近平主席写了封信,表达自己对中国的热爱和对中非关系的一些思考。

  汉娜·格塔丘(右)在“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上发言。资料图

  习近平主席给青年留学生汉娜回信的新闻一经发出,这名曾就读于北京大学的非洲姑娘一下子成为关注焦点,书信原稿也随之曝光。除了书信内容本身引发热议以外,汉娜写信所用的信笺也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汉娜·格塔丘给习近平主席写信的书信原稿。资料图

  一张信笺,一个巧思

  汉娜写信用的信笺,看起来与普通信纸非常不同。纸张的右下方用淡墨素笔勾勒出一架山水屏风和一张摆放着书籍烛台的书桌,一旁是轻轻浅浅的簪花小字--“达旦 十竹斋”。被送到习主席手中的这封信,即是书写于由南京《十竹斋笺谱》衍生而来的彩色信笺上。

  据中国资产评估协会文物艺术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南京文物公司总经理、十竹斋画院董事长陈卫国介绍,汉娜给习主席写信用的“达旦”,为《十竹斋笺谱》第三卷“高标八种”之一。“高标”出自南朝《世说新语·德行》:“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指清高脱俗的风范。“达旦”二字出自《三国演义》,讲的是关羽秉烛夜读的故事,“画面上很简单,屏风、书桌和烛火,拿着这张纸,就完全可以想象关羽正襟危坐,专注认真,临烛夜读的样子”。

  一方小小的纸张,浅浅几笔勾勒,却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籍故事,蕴含着极其深厚的寓意。

  《十竹斋笺谱》:“明末清初士大夫清玩文化之最高成就”

  据考证,《十竹斋笺谱》始印于明代崇祯年间(1644年),由明末清初南京私人出版家胡正言主持印制,因其在南京鸡笼山修十竹建书斋而名“十竹斋”。陈卫国告诉记者,《十竹斋笺谱》的编辑思想和所选画面完全遵从“十竹”的立意,书分四卷,三十三类,“博古”、“高标”、“凤子”、“韵叟”、“折赠”等等,题材十分丰富。《十竹斋笺谱》二百八十三幅画幅中,内容包括历史故事、山水人物、商周铜器、古陶汉玉等等,以艺术的形式提炼浓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籍故事并进行分类整理。换句话说,每一幅笺谱背后,都隐藏着精彩的历史文化故事,堪称经典。被评价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艺术和出版印刷史上一件非常重要的作品,其历史地位可见一斑。

  《十竹斋笺谱》复刻版本。南京十竹斋画院供图

  《十竹斋笺谱》所运用的技艺,即“十竹斋饾版拱花水印木刻技艺”。陈卫国特别强调了其中的几个关键词,以表明十竹斋的技术特点。首先是“饾版”,“饾”这个字在汉语里常以“饾饤”出现,意思是将果蔬堆放在器皿中陈设出来。“‘饾版’顾名思义,一是小,一是花样,一是堆叠;所以‘饾版’就是把不同颜色的小的雕版套印在一起形成彩色的画面。”陈卫国说,古今中外一直有大量专家学者研究十竹斋技艺的独特之处。他向记者引述了《中国印刷史》中的有关介绍文字,“先勾描全画,然后依画的本身,分成几部,称为‘摘套’。一幅图画往往要刻三四十块板子,先后轻重印六七十次。把一朵花或一片叶,要分出颜色的深浅,阴阳向背,看起来好似北宋人的没骨画法。这样复制出来的画,最善于保持中国绘画的本色和精神。”做工不可谓不复杂精细。

  其次是“拱花”,也就是立体印刷。陈卫国列举道,在《十竹斋笺谱》里,拱花分几种,有素拱,就是“完全不用颜料,纯粹靠纸面的线条立体感形成的画面”,还有拱花作为器物的单色装饰的,以及在彩色饾版上面再做拱花的。无论是哪一种,都具备极高的技术难度。对雕版和印刷的技师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挑战。

  此外,陈卫国补充说,《十竹斋笺谱》在饾版、拱花技艺的运用上增加了“掸”的手法,更丰富了墨色深、浅、干、湿的变化,逼近绘画效果。正是因为这些高难度的技术综合在一起,加上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刻提炼浓缩的艺术创作,《十竹斋笺谱》一度“销于大江南北,时人争购”,不计工价。

  正如陈卫国所言,十竹斋笺谱的每一页都是一件独立的艺术作品,“是用木板、刻刀和毛笔和毛刷等以及中国画颜料在宣纸上创作的中国画”。古往今来基本上接触过、欣赏过《十竹斋笺谱》的人,没有不喜爱的。接触过饾版拱花技艺的,没有不惊叹的。

  《十竹斋笺谱》复刻工作部分流程细节。南京十竹斋画院供图

  资料显示,《十竹斋笺谱》聚集了当时顶尖的画工与刻工,印制工作历十余年之久。数百年来,《十竹斋笺谱》流入并收藏于日本、欧洲,享誉海内外,被鲁迅先生赞誉为“明末清初士大夫清玩文化之最高成就”。

  中华文化实力“圈粉” 信笺深得海外青年钟情

  400年前的胡正言老先生不会想到,他主持编辑印制的笺谱,会成为数百年后世界各地青年的心头好。一张张充满古朴雅韵的信笺作品,联结了古今,衔接了中外。

  在今年5月份于长沙和南京举办的“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代表以十竹斋彩色印刷技艺的传承发展为案例进行探讨,更亲身体验了用毛笔在复制的十竹斋笺谱上书写的感觉。他们对信笺爱不释手,对于主办方发放的一套十竹斋信笺,小心谨慎保存,将省下的信笺带回了自己的国家。更是慎重挑选了其中一张信笺,作为给习近平主席写信所使用的底稿,以此展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

  汉娜说:“在这些笺纸上写信时,在南京的那段美好回忆就会一幅幅地闪现在脑海里。”

  正是这样一张信笺,搭建起“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文化桥梁。陈卫国在接受采访时由衷感叹道,“特别感谢汉娜,她写了一封很有意义的信,对‘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有意义,对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年一代人中间的传播也非常有意义”。

  复兴路上:保护传承发展需要时间与耐心

  此次汉娜的书信曝光,才使得《十竹斋笺谱》逐渐在大众层面传播开来。事实上,国内有很多热爱十竹斋、探索十竹斋技艺和文化的爱好者,在喜爱《十竹斋笺谱》的人士眼中,即便只是简单的图案,都会无比珍视,舍不得使用。陈卫国解释说,由于受到手工水印木刻的限制,《十竹斋笺谱》存量极少,无论初刻复刻均非常少见。

  1965年,十竹斋复业,与南京文物公司合二为一。近年来又设十竹斋画院、十竹斋艺术投资公司、十竹斋拍卖公司等,并为活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设立“十竹斋饾版拱花水印木刻技艺传习所”,传播优秀文化,培养大国工匠,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如果说寻访技师探索恢复活化传承十竹斋饾版拱花水印木刻技艺,是挑战复活艺术奇迹的基本条件的话,实现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使艺术和时代结合展现生命活力更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时代命题。尤其是在当下效率至上的数码时代,笺纸作为古代最时尚高端的传递信息和情感载体,如何才能体现其价值?

  陈卫国认为,复刻《十竹斋笺谱》是首位的,但“复刻不是简单的手工复制,而是对祖先艺术形式的研究和保护”,让这种中国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有生命力地传承发展下去。其次是艺术家特别是青年艺术家的参与,“我们希望今天的青年艺术家能够通过一种新的形式了解和参与传统艺术形式创新”,目前一些青年艺术家正在《十竹斋笺谱》画面上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形成了一批别具一格的“十竹斋作品”,在艺术碰撞的同时,进行文化的交流。

  《十竹斋笺谱》复刻工作现场。南京十竹斋画院供图

  在谈及无纸化这一笺纸推广最大的挑战时,陈卫国分析道,书写的仪式化价值已经远远大于信息传播,《十竹斋笺谱》笺纸所蕴含的浪漫、尊重之意以及要表达的特别心意,是电子化的聊天背景无法实现的。因此,通过参与一些年轻人的活动,如“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活动中为各国青年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技艺和其中的美好故事,以及中国七夕、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的书信活动等等,让美好的东西重新回归。

  陈卫国总结说,传承保护十竹斋,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从研究开始,“研究文化、研究技艺、研究创作,还要研究材料、纸张、颜料以及笺纸文化的发展等等。只有搞清楚搞明白才能真正做到传承发展。所有这些,需要时间和耐心”。他直言,《十竹斋笺谱》是前辈用毕生探索,集文化、艺术、技艺之大成。我们脱离了那样一个文人生活的环境去研究和推广,“需要花一些时间和精力”。

  尽管劳心费力,但前景依然十分乐观,“我们还是看到很大的希望,年轻人懂得欣赏美。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中国笺纸的特殊美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让大家看到、感受到,从而愿意去体验、去参与、去传播、去传承”。

责任编辑:李一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