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7月29日电(记者 曾繁华)“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29日,习近平主席亚非之行行程结束之际,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向随行记者介绍了习近平主席“11天行程36000多公里,到访5国6地,出席近60场双多边活动”的详细情况。对于中非关系,王毅外长强调,“中非长期友好,命运休戚与共”。
值得注意的是,7月21日,在达喀尔同塞内加尔总统萨勒会谈时,习近平主席用“天然同盟军”这一表述高度评价中非关系。他说,双方是发展道路上的真诚伙伴,是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
7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达喀尔同塞内加尔总统萨勒举行会谈。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风雨同舟兄弟情
对于中非合作,习近平可谓寄望深切、意指高远。
作为“患难之交”,中非之间的深厚友谊牢不可破。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擘画下,一句“天然同盟军”,更是标明了中非关系时代新定位。
何谓“天然同盟军”?
回顾历史,自20世纪中叶,毛泽东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和非洲老一辈政治家共同开启了中非关系新纪元。中非人民从那时起,在反帝、反殖民斗争中,在重振经济民生、傲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征程上,就已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2015年12月,习近平主席谈及中非兄弟情时这样说:
“非洲国家无私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在中国汶川、玉树等地发生严重地震灾害后踊跃向中方捐款,中国人民对此铭记在心。”
兄弟患难与共,中非风雨同舟。坦赞铁路、非盟会议中心、塞内加尔竞技摔跤场见证了中国援建工程的深情厚谊;抗击埃博拉、蓝盔维和、扶贫转型见证了中国人携手共进的初心诚意。
何谓初心?当年,非洲兄弟将中国“抬进了联合国”。2015年,习近平掷地有声地表示:
将继续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坚定支持增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一票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
观照当下,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为集中的大陆。双方共同在国际舞台上代表发展中国家发声,共同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同时,双方经济高度互补。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双方都可以在全球市场获得更多自由贸易空间,从而加速脱贫与现代化进程。
贫困是世界难题,反贫困,是人类共同的任务。在对内“精准扶贫”、对非“授人以渔”的减贫实践中,中国不仅拉着非洲兄弟跑得更快更远,更在世界减贫事业的赛道上用实打实的成绩,证明了自己。
自十八大以来,中非真诚携手,聚焦合作发展。中非合作的内涵不断丰富、深化。2013年3月,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后首访非洲,首次提出了“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为新时期中非关系发展把向定调。如今,习近平再次当选国家主席后,又一次远赴非洲。“天然同盟军”这一表述让人眼前一亮。
志存高远新定位
毋庸置疑,中国向来结伴而不结盟、对话而不对抗。“天然同盟军”虽有一“盟”字,却不可望文生义——“结盟”者,非我盟友其心必异,具有排他性,说到底是零和博弈、你输我赢、组团以强凌弱的旧思维产物。而中非“天然同盟军”,显然是一个更亲近、更深刻的比喻,比“伙伴关系”更进了一层。用习近平主席的话讲,“中非永远是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
当代政治家这一睿智的观点,焉知不是人类千万年文明发展的内心呼唤?人类起源于非洲。2015年,研究者在非洲东部发现了一块人类石化骨骼,距今已有约280万年的历史。2016年年底,中国研究者向《Nature》杂志提交论文证明:中国人在陕西发现了一处距今212万年的人类遗址,更新了亚洲最古老人类活动记录,将人类离开非洲的时间又往前推移了27万年。即是说,根据目前科研成果,人类走出非洲后,最先扩散进入亚洲,最先来到黄河流域。
中非交往,源远流长。这句国人共识之语,在“科学控”听起来,显然另有一番厚重与震撼——中国与非洲,百万年前早已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同盟军”、“先驱者”,而今,同样应该共同肩负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动人类文明持续发展探索护航的历史重任!
如今的发展中国家固然尚不足以成为世界发展的“火车头”,但一部以“百万年”计的人类文明发展史,沧海成桑田,沉浮自有变。今日之“南方国家”,焉知不是未来引领全球发展的翘楚?
人类文明,浩浩汤汤。众多“天然同盟军”,务须志存高远,奋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