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文字头条 >> 正文

从“抢人大战”到“用人大计” 辽宁这样让“金凤凰”振翅高飞

发稿时间:2018-07-10 09:57:00 作者:杨月 李慧慧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7月10日电 (记者 杨月 实习记者 李慧慧) 2018年初,全国人才争夺战轰然打响,多个城市卷入“抢人风暴”。当城市的求才若渴为人所津津乐道时,不少人也发现,这场青春流动不可避免地呈现出“马太效应”——杭州、天津等发展相对成熟的东部城市的青年人才磁吸力渐强,而东北、西部的城市则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则不尽如人意。

  从抢人到用人,这场青春流动中的辽宁样本,打破了人们对青年人才流动的“马太效应”的固有印象,成为验证“逆马太效应”的崭新范例。

  共和国长子荣光的温柔续写:大平台,育“巾帼女匠”

  辽宁,是一座具有近百年工业历史的城市。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台组合机床等无数个“第一”都在此产生。这个被誉为“共和国长子”“东方鲁尔”的大型工业化城市,孕育了许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

  然而,走进新世纪,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很多装备制造业的品牌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在2017年,辽宁省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姜妍成为十九大“党代表通道”上一抹温柔的亮色。这位老工业基地的女性工程师只是沈鼓一代代“巾帼女匠”中的一位,从2005年名震全国的沈阳劳模“五朵金花”,到中国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设计研制“第一人”姜妍,沈鼓集团被誉为“劳模摇篮”。今天的沈鼓,仍然凭借深厚的品牌积淀、过硬的平台优势和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有力地吸引着青年人才。

  沈鼓集团的“劳模”展示墙。中国青年网记者 杨月 摄

  2007年,国外名校硕士毕业的东北姑娘陈研,放弃了法国优厚的薪酬,选择回到辽宁,扎根沈鼓。她说:“当时在法国第一个月的工资是12000,到沈鼓后试用期工资才1650,很多人不理解我,但是只有我知道,沈鼓给了我一种难以形容的归属感,就像回家一样。”

  陈研眼中的归属感,源于多年来老工业基地的品牌积淀。一身蓝色工装,曾是多少东北年轻人梦寐以求的着装标配。

  今天,沈鼓用中国制造的耀眼成绩,回应着陈研们的深情。大型乙烯压缩机的设计制造技术曾长期被世界少数几个国家垄断,其中代表了石化装备最高水平的百万吨乙烯压缩机,中国更是难以问津。而如今,沈鼓先后完成了从24万吨/年到80万吨/年,再到120万吨/年乙烯“三机”国产化研制的“三级跳”,成为继美国GE、德国西门子和日本三菱之后拥有120万吨/年乙烯“三机”运行业绩的少数几家企业之一。

  “听老师傅们讲述沈鼓生产技术自主创新的艰辛历程时,他们脸上的骄傲和自信,深深地打动过我。”如今已成为集团工会副主席、女职工委员会主任的陈研说。如今,沈鼓为青年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姜妍这样的不少女性设计师承担了很多重大项目的主导设计,百万吨乙烯、重大进出口项目中,都有她们的身影。在陈研看来,她能亲身体会到沈鼓给青年们提供的自由平等的发展空间,这是一个能真正实现她人生价值的平台。

  越来越多青年人才的“归巢”,对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老工业基地来说,显得弥足珍贵。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决定因素在人才。让老牌国企焕发新生活力,用平台优势吸引青年人才,对于地区人才的引进和地区的发展来说,意义非凡。而这场朝着东北方向的青年人才流动,则以青春的名义见证着东北振兴的铿锵步伐。

  东北妹子成创业主力:好政策,引“凤凰归巢”

  你对东北女性的印象还只停留在泼辣、直爽的“人设”吗?你能想象得到吗,在这场“逆马太效应”的实践过程中,这些东北妹子,是实打实的“主力”。

  2018年,辽宁省围绕“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和“一带五基地”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出台了《辽宁省人才服务全面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启动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兴辽英才计划”,向全国传递出求贤若渴的强烈信号。辽宁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集聚、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培养引进等计划,对领军人才给予资助。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8年6月,辽宁女性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正式拉开帷幕。以女性发现创业机会的敏锐视角,以女性柔韧的坚持品格,栽下“梧桐树”,一群群“金凤凰”崭露头角,振翅高飞。

  王晶(左)在介绍创业经历。中国青年网记者杨月 摄

  其实,这只是辽宁识人、用人的灵活人才引进实践中的一个侧面。为了吸引人才,众多城市更使出了浑身解数,比如,为了引进海外留学人才,沈阳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给予资助,资助金额最高达60万元。对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外国专家给予100万元配套奖励,大力支持留学归国人员来沈创新创业。面对利好政策,留学日本的王晶有些心动。掂量再三,她召集了一群美国硅谷的青年技术“大咖”、北上深杭创业者及资深本土策划人,怀着创业的梦想,回到了家乡。

  2016年,借势沈阳营商环境优化东风,王晶在沈阳市大东区创办晶创孵化基地,聚焦车领域产业孵化,同时,帮助创业者把脉发展战略、盈利模式、运营模式,打造“互联网+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孵化模式,搭建起了一个综合性创业孵化平台。截至目前,晶创空间已收到200余份商业计划书,吸引45家企业线上线下进驻,目前已有5家企业获得融资。其中学车机器人等交通领域的代表性项目,因成功对接了智慧驾培的创新应用而广受关注。王晶也成了沈阳驾易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沈阳晶创孵化基地创始人。王晶说:“很多针对不同类型人才的‘留住办法’和‘请进政策’,从源头上真正让人才‘招得到’‘引得进’‘留得住’。”

  学员在晶创孵化基地内操作学车机器人。中国青年网记者杨月 摄

  积极的政策,对人才引进至关重要。从一个人创业,到带领一群人创业,如今,东北妹子王晶创建的晶创孵化基地已经成为辽宁省“巾帼创业创新行动”中的一个鲜活样本,她本人也成为沈阳市大东区妇联兼职副主席、辽宁省三八红旗手。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门和炕头,走进广阔的双创空间,越来越多的青年被强大的人才磁吸力吸引到此,奏出创新创造浪潮中靓丽多姿的圆舞曲。

  鱼米之乡的人才账本:强产业,需扎根本地

  利用地理优势,做大做强本地产业,让青年实现在家门口创业、就业,过去是一种号召,今天是一种选择。

  盘锦是鱼米之乡,其河蟹产量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被誉为“中国北方河蟹之乡”。凭借优势的自然条件,盘锦市盘山县胡家镇河蟹养殖协会副会长孙秀玲白手起家,给胡家河蟹打出了品牌。2002年,胡家镇成立“无公害河蟹养殖销售协会”,孙秀玲看准了这个家门口的商机,通过“第一桶金”使产业发展起来后,她又给妇女们提供咨询,进行技术指导,开辟营销门路,终于把河蟹养殖发展成当地独一无二的优势产业。

  创业“领头雁”权顺福。中国青年网记者 杨月 摄

  在盘锦市,孙秀玲这样的创业女性并非个例,大洼区平安镇平安村的权顺福也是一位带动乡邻创业的“领头雁”。

  “咱们村里都是朝鲜族,做酱菜的手艺都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相当正宗!”平安镇平安村的“妇女之家”里,妇女们正在制作辣白菜等朝鲜族传统酱菜。几年前,权顺福还在韩国做酒店生意。受妇联感召回到家乡的她,发现自家的辣白菜等传统酱菜很受欢迎,于是琢磨着能不能就地产业化?她把想法和妇联沟通后,一拍即合,很快,就依托“妇女之家”搞起了辣白菜制作培训,带动村里更多的妇女创业就业、脱贫致富。仅2017年,该村就销售特色酱菜3.7万多斤,实现村集体收入14.5万余元。

  从黑土地里掘出金娃娃,特色产业正成为东北热土上致富的一个强有力的抓手。而在这其中,创业带头人的人才集聚效应更加凸显。从河蟹之乡到辣白菜之家,“金凤凰”们正立足本地小小的特色产业,成就乡村振兴的大大梦想。

  权顺福带动下的朝鲜族妇女在做泡菜。中国青年网记者杨月 摄

  从抢人大战到用人大计,字词之差的背后,是辽宁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社会环境在逐渐形成。以老工业基地的品牌积淀吸引人才,以极具诚意的优厚政策聚集人才,以立足本土的优势产业用好人才,是使“金凤凰”们充分发挥力量、展翅高飞的秘诀。而在这个过程中,青年人才,特别是女性人才的精彩蜕变,则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其迸发出的活力和朝气,给这片黑土地带来无限的惊喜。

  一座座城市,曾见证时代的变迁,今天,奋发的青年人才们,正为这里续写新的荣光。

责任编辑:邹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