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文字头条 >> 正文

此是金丹换骨时:高职院校思政课闯出立德树人新路径

发稿时间:2018-06-07 08:1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67日电(见习记者 王晓芸)“今天我们花了一天时间就如何上好高职院校思政课进行了探索,这条探索之路永远没有尽头,我们也一直都在坚守,上好高职院校思政课任重道远”,近日,在由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共同主办的“改革开放40周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研讨会上,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祁志钢如是说。 

  “改革开放40周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研讨会现场。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王晓芸 摄

  当日,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分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作为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的分支机构,该分中心着眼于建设好思政课全方位育人及师资队伍提升平台、北京市高职高专思政课指导平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团青工作骨干培养平台三大平台,立足北京,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 

  高职院校占据着全国高等院校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如何更接地气、入脑入心?如何将思政课变成提升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思想境界的利器?如何用思政课传播“工匠精神”走出一条独具一格的人才培养之路?带着这些疑问,中国青年网记者对祁志钢进行了专访,听他谈谈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是如何“脱胎换骨”,闯出一条立德树人新路径的。 

  以下为采访实录:  

  中国青年网: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作为北京市市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日常是如何给学生上思政课的?  

  祁志钢:经过多年的摸索发展,我院思政课教育教学形成了“社团—校外—课堂”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特色,设置了课堂实践(包括课堂小组讨论、辩论赛、演讲、专题课件讲解演示等)、课外实践(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践、专题社会调查、优秀毕业生访谈、模拟法庭、志愿服务、编排拍摄社会公德情景短剧等)和理论社团实践(包括暑期社会实践、校史专题讲座、读书月活动等)三个模块,用丰富的课程实践让思政课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 

  另一方面,从教学模式上讲,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是我院思政课一大亮点。依托学院现有教学资源平台系统,自2014年起开始全面推行网络辅助教学。目前,全部三门思政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均已建立网络辅助课程并已投入使用。其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两门课程,经过两年多建设和不断更新,已经建设完成包括1200余道题目、近十种题型的课程题库。两年来,全面实现了随堂测试、章节练习、考前练习和期末考核的实时进行与实时反馈。思政课网络辅助教学在学生作业收交批改与互动反馈、师生课外线上交流互动、学生小组工作合作及在理论实践教学项目的发布、跟踪、记录与评价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而具有实效的应用。 

  除此之外,常规的思政课小班教学、专题化教学等都是我们正在使用的教学模式。 

  中国青年网: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思政课在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祁志钢:高职院校思政课与普通高校相比,既同,又不同。 

  同在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是面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普通高校思政课教师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是在“同种一块田”,就教师的使命和课程的使命而言是相同的。 

  但高职院校思政课与普通高校相比,又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是学生学情的不同。相较普通高校,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耐受能力较弱;感性认知强,理性思维较弱;活动组织能力强,文字组织能力较弱;好奇心强,探索能力较弱;执行能力强,总结能力较弱,这也是高职院校其他课程共同面对的真实学情。 

  面对这种具体情况,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就不能只关注理论基础是否厚重、学术体系是否完善,而是要把握“够用”和“会用”的原则。“够用”即理论上讲清基本原理,不必过于看重“高、深、全”,“会用”则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会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在现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很容易产生教学内容格式化、教学模式呆板化的情况,使思政课缺少了温度。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不能这么讲。思政课教学案例要贴近学生生活,越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越有说服力;要贴近现实,越是贴近现实,越会引起学生的关注与共鸣;要贴近学生的专业,有针对性地选择,实施分类教学,以适应多元化和人性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中国青年网: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下此次成立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分中心的背景和过程?中心成立后,学校未来将如何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上好思政课? 

  祁志钢:我们对于这项工作的定位,绝不是“翻个牌子,换个名字”这么简单,而是以此为契机,本着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学校特色的原则,配套了一系列整合、革新的工作。整个筹备过程是很漫长的,前期我们着力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我们对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校宣传思想工作、意识形态工作、理论武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分中心的成立是我院进一步服务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和团青工作发展需要,强化政治、青年和人文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是学院积极践行“人文素养、一技之长、社会责任感”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的又一重要举措。 

  同时,在整个筹备过程中,我们还积极主动寻求校外合作,特别是和思想政治理论工作领域优质资源与平台的合作,提升品牌意识,争取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上新的平台和新的水平。 

  关于未来如何上好思政课这个问题,我们会基于学院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堂理论教学、网络辅助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三个方面的既有工作模式与建设经验,继续完善“社团—实践—课堂”三位一体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继续建设基于网络辅助教学的过程化考核与评价体系,深化网络辅助教学相关建设,同时做好经验总结和校内外推广工作,计划出版《网络环境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与效果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社会实践体系研究与优秀论文集》等,进一步巩固思政课教学成果。   

  中国青年网:您对未来高职院校思政课发展有何期待、展望?  

  祁志钢: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在工匠精神培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重视的背景下,如果说对未来发展有什么期待和展望的话,最大的期待就是占据着全国高等院校“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能够把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融合起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我记得有这样的一个道理,叫做“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职业院校学生同样具备这个年龄阶段所具有的一切心理特征、思想特征,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形成期和闭合期,这个阶段打下什么样的“三观”底子,未来就会按照什么样的底子开展自己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当前,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多元化思想得以高效传播,思政课教育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的作用更为明显,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责任编辑:赵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