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文字头条 >> 正文

这可能是最美的一句科研“誓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发稿时间:2018-05-08 18:04:00 作者:李川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新时代 新青年”第22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集体)网络访谈“创新驱动 科技强国”专场。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8日电(记者 李川)“看国家需求什么、人民想要什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陈巍如是说。

  “实现人生价值就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任冯晶如是说。

  “国家需要我们站在科技创新第一线,研发出国家需求、人民需要的产品”,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院长刘明侦如是说。

  “我们要像总书记说的那样,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中科院合肥强磁场青年海归转化医学创新团队代表、研究员刘静如是说。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日前,在“新时代 新青年”第22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集体)网络访谈“创新驱动 科技强国”专场中,几位长期躬耕在科技创新一线的青年科技人才代表将自己的故事与心路娓娓道来,向大家展示了他们勇攀科技高峰的毅力和矢志奉献祖国的决心。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陈巍。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长期致力于无线通信技术研究的陈巍看来,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主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颠覆性的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对于我们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产业升级、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陈巍认为。

  在绵延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

  陈巍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就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我们平时在做研究的过程中,特别注重把国家的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学习各种人类文明已经具备的各种前沿的知识、方法,汲取其中的精华。另一方面更要看国家需求什么、人民想要什么,两者结合,我们的所学、所想、所思、所行,都是为了服务于国家发展、人民幸福。”

  陈巍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师者,“古人讲教学相长,今天我们讲教研并重,二者不冲突也不矛盾。”忙于科研的同时,他很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中。

  陈巍觉得,“科研是让你发现问题,能让你更好地去理解知识,而育人是为学生答疑解惑,来传播真知识和正能量,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教学相长是我非常热爱、享受自己工作的一个动因。”

     

  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任冯晶。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许多科研工作者的内心深处都深藏着炽热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既激励着他们科研创新的路上矢志不渝,也影响着他们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重要选择。

  2015年,从哈佛回国后,冯晶毅然投身到祖国西部,作为“千人计划”青年人才支持西部边疆地区的教育科研事业。

  源于在美国留学的经历和多年从事新材料研发的历程,冯晶深知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与欧美先进国家所存在的明显差距,这也促使他在科技创新路上一直精益求精。

  冯晶表示,投身西部有家国情怀,也有母校情节,“但我觉得越是在艰苦的地方越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实现人生价值就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冯晶认为,祖国西部在教育科研基础和环境方面都与东部存在明显差距,更需要有人才去扎根奉献。

  如今,冯晶不仅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下一代国防航空发动机涂层材料与技术,也为西部边疆地区培养了多名优秀国际前沿领域科技人才。

  冯晶坦言,从事科研其实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精益求精”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强迫着你严格要求自己、反复去验证。“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后,流过无数汗水、泪水之后,成功的那一刹那你会觉得一切付出的都是值得的。”

     

  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院长刘明侦。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本、硕、博皆就读于英国的刘明侦经常被人问起为何回国,对刘明侦而言,主观上的家国情怀让她深深觉得祖国才是自己的根所在,而近些年国家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的政策扶持也深深吸引了她。

  “国家需要我们站在科技创新第一线,研发出国家需求、人民需要的产品。”刘明侦说。

  “科技创新是国家进步的魂之所在,只有科技创新达到尖端水平,一个国家的国际定位和国际认可度才会提高。”在国外多年,刘明侦深有感触,“科技创新是推动整个民族发展的原动力,青年人才对科技创新有了自豪感、有了认同感,整个国家的延续性发展才会有希望。”

  早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刘明侦就以新型太阳能电池研究为核心,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2013年,23岁的刘明侦在《自然》正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这篇文章已成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内被引次数最高的三篇论文之一。

  如今,刘明侦回国组建了自己的团队,深耕新型材料应用领域,积极突破太阳能电池技术瓶颈,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当然,90后刘明侦也有着自己的困惑和压力。不过在刘明侦看来,不论遇到任何困难或者迷茫阻碍都不用气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就要坚持做下去。

     

  中科院合肥强磁场青年海归转化医学创新团队代表、研究员刘静。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 摄

  在安徽合肥科学岛,有一支中科院合肥强磁场青年海归转化医学创新团队,这支团队由114人组成、平均年龄31岁。这支团队最初由8位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博士后组成,他们被誉为“哈佛八剑客”,刘静便是其中之一。

  刘静说,当初选择回国,鼓舞他们的是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坚守坚持的精神力量,吸引他们的是国家给予科研人才的政策和环境,以及他们自身发展事业、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的情怀。

  短短数年,刘静所在的团队建设了从蛋白质到人体,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转化医学创新研究平台,构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激酶靶向药物全细胞评价技术体系,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等创新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对于刘静而言,他们团队所从事的科技创新就是为着健康中国的目标而努力。

  刘静表示,虽然我国现代生物医药科技发展迅速,但是距离先进国家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药物方面,如何缩小这个差距,实现弯道超车?就是要靠科技创新。对我们来说,只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为人民的健康提供保障。”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刘静说,总书记的这句嘱托是她牢记于心的信念,也是她工作中的准则。而无数像刘静一样的科技人才,正用实践践行着总书记的嘱托,致力于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据悉,5月3日,第22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在京颁奖,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决定,授予万晓白等30名同志第22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授予北京市公安局反恐怖和特警总队蓝剑突击队等10个青年集体第22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为了进一步发挥榜样的力量,5月5日全天,中国青年网特邀27名第22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集体)代表参加了“新时代 新青年”主题网络访谈,并进行了全网直播。活动当天,获奖代表们分别围绕“创新驱动 科技强国”“服务奉献 青春不凡”“摆脱贫困 振兴乡村”“激扬青春 励志人生”“安之家国 燃我青春”“大国重器 青年担当”等6大主题展开了事迹分享、讨论交流。

  点击查看专题了解更多详情:“新时代 新青年”第22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集体)网络访谈(http://qnzs.youth.cn/zt/wsjzft/)

责任编辑: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