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和学生们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4月29日电(记者 刘利影 孙钊)张乐是中国科技馆的一名员工,2017年8月31日之后,他多了一个新的身份:北冶中学的支教老师。在去年新学年开学的时候,张乐跟随中直机关青年第20批支教扶贫志愿服务队来到了河北省平山县北冶乡,开启了一年的支教扶贫生活。作为副队长的他,担当的是一个积极进取、平易近人、精力旺盛的组织者角色,关爱学生的同时筹集爱心资源,与其他队员一起调研走访,为脱贫献计献策。
心中有光
支教队员们为学生筹集到了一批新帽子,图为张乐与戴着新帽子的学生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张乐和其他支教老师一起将生活用品送到学生家里。中国青年网记者刘利影 摄
中直机关支教扶贫工作要求报名者年龄不得超过35岁,即将到龄的张乐有点着急了,觉得没有任何事情能阻挡自己去支教,如果错过可能会成为永远的遗憾。
张乐自小在城市长大,从未有过农村生活经验,有机会去支教对他来说是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民情的最好机会。“我个人比较喜欢和孩子接触,对老师这个行业也非常向往。”就这样,张乐来到了北冶乡,和其他两位队员一起投入到教学和扶贫工作之中。
刚到农村的时候,适应生活环境变化的同时张乐也在努力调整自身角色的转换。他需要由一个在科技馆负责人事及科普工作的城市白领转变为老师、校领导和扶贫负责人。作为中心学校副校长,他要参与到主校区和14个教学点共1000余名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中。
一切外界困难都非常容易克服,让他最记挂的是北京家里的女儿。刚来支教时女儿还不满3岁,每次离别都是张乐最痛苦的时候,“孩子的眼睛是水汪汪的,离家时她盯着我追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
来到北冶乡后,张乐看到了与自己所在的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景象,乡村孩子们物质生活条件更艰苦,学校硬件设施有进步但是软件实力急需提高,学生中有很大比例的留守儿童。
张乐觉得孩子们需要帮助和关怀。父母外出打工或者离异,留在家里的孩子只能跟着爷爷奶奶等长辈生活,物质生活难以保障的同时精神世界也很空虚,“相比我个人家庭来说,这里的孩子更需要支教老师的帮助,我的父母爱人能照顾孩子,他们很支持我。”
张乐在学校除了讲好自己的教学任务外,还经常和同学们交流思想,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需要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引导,他愿做一束光去照亮孩子的心灵。
知心大哥哥
张乐联系到了爱心捐助,篮球班的同学们有了队服。受访者供图
学生王宇通和资助自己的爱心人士见面。受访者供图
张乐的教学重心在北冶中学,担任初一年级的计算机老师,同时负责社团活动篮球班的工作。
北冶中学3个年级共9个班级,有300多名学生,张乐和其他两位支教老师并不只关心自己所任课班级的学生,每个年级的学生他们都有所了解,对家庭情况特殊的孩子更是了然于心,几个老师几乎每天都要讨论学生们的学习和心理状态。
三位支教老师有一个共同关注的初二学生,在初一入学时成绩是年级第一,但因为个性原因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成绩一直在下滑,老师们一直努力想走进男生的内心但都没太多效果。
上课过程中张乐了解到了这个学生的情况,谈心时男孩逐渐接纳了他,曾抱着他哭诉内心的感受。倾诉这件事令张乐印象深刻,情感内敛的男孩子选择发泄自己的情绪,内向淤积的情感得到了释放,证明支教老师在他心中是可以信任的,自己所做的努力没有白费。
一同支教的刘晓卿老师向中国青年网记者讲述了一件令她印象深刻的小事,张乐在和学生们一起打篮球相互配合的时候会高声喊学生“宝贝!”,无意间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她对这个细节很有感触:“农村的孩子可能长这么大一直没有人叫过他宝贝,老师这么喊是对学生最大的鼓舞。”
而关于这个小细节,张乐却说自己不记得了,投入到课堂里并没有注意到。
篮球兴趣班是学生们非常重要的社团活动,张乐在课上先给同学们分析战术理论,随后进入实践练习。课堂分组对抗开始前,张乐会和学生们一起打气加油,一双大手和几双小手搭在一起:“123加油!123必胜!”
除了老师这个角色,张乐一直想做学生们的大哥哥,彼此交心共同面对困难。在与中国青年网记者交流中,几位学生用了一个共同的词语形容张乐:平易近人。在他们眼里,这位老师很幽默很阳光。
除了像“大哥哥”外,在学生王宇通心里张乐老师多了一个维度:他也像父亲。
王宇通9个月的时候父亲病逝,随后母亲走失,他和爷爷奶奶三口人住在两孔30多年的窑洞里,老人身体不好,在家访过程中,中国青年网记者看到屋里的一张桌子上堆满了各种药物。
张乐在课上注意到了这个性格安静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谈心后他找到了一对愿意资助王宇通的爱心夫妻,通过西柏坡教育慈善基金会的协调,王宇通再也不用发愁从初中到大学的学费。同时,张乐还给王宇通筹集到了电脑和手机。
王宇通很感谢这个老师,觉得他是家人像父亲,未来他想当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挽救家庭。
扶贫主力
图为中国科技馆科普进校园活动的现场,学生们在围观科普实验。受访者供图
学生们与中国科技馆的科普老师们合影。受访者供图
王宇通只是张乐关注的学生之一,他在支教过程中积极联系外界资源,半年就筹集捐赠物资共计20余万,学生们收到了崭新的篮球、球衣和跑鞋,夏天像蒸笼一样的计算机教室有了空调。
引进物资之外,张乐和支教老师希望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带到农村,开阔学生眼界。长期从事教育科普工作的张乐将中国科技馆的资源介绍到了北冶乡。
今年1月份,中国科技馆党委书记、副馆长苏青一行13人来到北冶乡,带来了科普书籍、VR眼镜等千余套慰问物资。学生们第一次见到了天文望远镜、科普大篷车、车载天象厅等科普设施,惊叹的声音回荡在整个操场。
在张乐看来,提高教育水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脱贫工作的关键。作为副队长的他,同样肩负着老区脱贫工作的重任,他和其他支教队员形成合力,一起调研乡村经济发展情况。
在人均耕地0.8亩的北冶乡,产业是发展关键。张乐和支教队员们一起走访了北冶的食用菌场和冷水鱼产业,主要在技术和销路两方面指导农户,利用自身资源找专家指导技术,介绍企业扩大销路。
在张乐的朋友圈里有一条风趣幽默的广告,“北冶乡纯正红薯粉,全程DIY,无污染无添加。淘宝卖25元1斤,老乡自己做15元一斤!”这是他在帮老乡找销路。最后他将红薯粉人肉带回北京送给了下单的人,汽车后备箱和后座都塞满了。
张乐的微信朋友圈几乎全是和支教扶贫相关内容,当地的校长和老师们基本都会回复互动,北冶中学校长刘志国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支教老师们做的贡献学生和老师都看在眼里,这并不是说好话。”
张乐在给学生的寄语中说:“我的心永远和大家在一起,不管生活多困难,都一定要坚持下去,老师一直在你身边。”他说自己很敬佩北冶中学的一位老教师,永远精力充沛地面对学生和教学,他也希望自己能够“手中有戒尺,眼中有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