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文字头条 >> 正文

马克思是个“10后”,永远和青年人在一起

发稿时间:2018-05-02 07:43:00 作者:马珊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谁能想到摩泽尔河畔特里尔小镇的一声啼哭埋下改写人类命运走向的伏笔?谁能想到17岁少年中学毕业论文的立志预言了百年后“全世界高尚的人们为之洒下热泪”?谁能想到源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东方中国发出最鲜活而磅礴生命力!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世界各地信仰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们在以各种方式纪念这位伟人、重温他的思想。“您好,马克思”“社会主义有点潮”“马克思是对的”……各式各样青春的表达证明马克思从未老去,两百岁正青春!跟随中国青年网记者走访,追寻马克思的中国足迹…… 

  两百岁正青春!”系列报道①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2日电(记者马珊)“马克思是1818年出生的,他是个‘10后’。”这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最年轻的教师之一——出生于1988年的青年讲师王衡眼中的马克思。“‘90后’走上社会了,‘00后’要上大学了,‘10后’的马克思永远和青年人在一起。”

  从本科开始学习政治学专业,一直读到政治学博士,现在在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教研室任教,王衡在一个大的政治学范畴里,主动选择了研究马克思主义。他通过系统地研读,逐步树立起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信仰。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心路历程作为借鉴,学生们评价他的思政课“真诚而走心”。

  王衡始终通过思政课向青年人传达着这样的一个观点——“马克思的思想影响不止两百年,他永远站在时代的最前沿。”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衡。采访者供图

  马克思是年轻的

  中国青年网: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他和今天的青年人有什么联系?

  王衡:他是一个属于青年人的思想家。

  首先,他的思想是年轻的。思想的年轻意味着不封闭、不保守,而是开放的、前卫的。马克思广泛地吸收各个学科的知识,但始终保持着独立的思考,敢于质疑、挑战和批判各种流行的主义,与同时代的人论战,同时不断构思着人类未来社会的样子。这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解放思想的思想家,有着青年的精神。

  第二,马克思的话语是年轻的。他的话语特别“潮”、特别“in”,观点鲜明,从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从不矫揉造作。深邃的思想总是能用最直接、最简单、最彻底的语言表达出来,成为振聋发聩的名言警句。这是青年专属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质。

  第三,马克思的态度也是年轻的。他嫉恶如仇,看不惯一切不平等、不公正、不自由,同情无产者和劳苦大众,心怀全人类,对世界有一颗青年的赤子之心。

  中国青年网:马克思主义指导青年人树立什么样的信仰?

  王衡:我们经常把马克思称作“他老人家”“老爷爷”,这是对革命导师的一种尊崇和敬称。但事实上,马克思是在青年时代就崭露头角的思想家,23岁就获得了博士学位,24岁就担任了《莱茵报》主编,30岁就和恩格斯起草了《共产党宣言》。而在此之前,他还已经完成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名著。

  马克思不仅是“学霸”,而且是“三观正”的“学霸”,不仅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有科学的论述,而且在家庭观、事业观、爱情观上也有独到的见解。比如在特里尔中学读书的时候,他就写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我们的事业是默默的,但她将永恒地存在,并发挥作用。”马克思用他的整个人生践行着他青年时树立的人生理想,他的选择在任何时代都是青年的标杆和榜样。

  思政课的根本在于树立信仰

  中国青年网:思政课在大学生中存在着一定的刻板印象,思政课改革在各个学校都是一块“硬骨头”。你认为应该如何改?

  王衡:的确,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上对思政课的看法存在一些因为不了解而导致的偏见。

  现在有一种现象,有些高校的思政课改革做得偏向娱乐化,试图用一些“90后”“00后”的语言感觉跟他们很亲近,还有的“网红”教师自己做直播,要在舆论场里面争流量。这其中不乏好的尝试,但基本前提是不能淡化教材体系本身要传达的内容。如果一味用感官的刺激去讲思想性的东西,看着很热闹,但是不能给学生留下“干货”,那么这种改革可能就走偏了。

  我们的优势其实在于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面对面交流,通过语调、语速、口音的变化会形成一个“场”去感染学生。这才是我们的主渠道。所以我觉得讲好思政课最重要的就是把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这种转化要强调的是“内容为王”,重点还是在内容这个环节去改革,而不是在形式和方法上。

  任教两年来,王衡的课堂学生反馈“零差评”。今年,他所带的120人的班级为他打出99.57的高分。采访者供图

  中国青年网:你的课在学生评价中得分99.57,如何给青年人讲好思政课?

  王衡:我给自己每堂课提出的要求是至少要做到三点。首先我给学生的信息量非常大,就是密集的知识。这一点保证上课讲的内容比较连贯,假如知识稀疏,学生容易走神。

  第二个层次就是理论层次。我在备课的时候会找一条理论的线索,知识串起来就像是珍珠项链一样。举个例子,比如讲怎么样处理政府跟市场关系的问题,我给他们的知识点就是历届领导人的论断、每个年代的政策,最后这个串的线索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三个层次就是在这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到信仰这个层次。其实思政课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帮助学生巩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思政课的根本就是立德树人,教给学生的是三观,他会潜移默化地受益终身。

  马克思是将民主看得最透彻的人

  中国青年网:你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民主理论,怎么用马克思主义来看待民主?

  王衡:民主可以说是政治学的“显学”,关于民主的理论恐怕不下500种。但在这些纷繁复杂的民主理论中,最“靠谱”的还是马克思的理论。

  民主理论大概分成两种,一个是最大化的民主理论,一个是最小化的民主理论,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很多都属于最小化的民主理论。比如讲民主就是竞争性选举,就是要保护少数人的权利不要受侵犯。它对民主的期待不是很高,只是一套政治程序。

  但与它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马克思的思想传统。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民主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他有一段名言,“单纯的民主制不能治愈社会的痼疾。民主制的平等是空中楼阁,穷人反对富人的斗争不能在民主制或单是政治的基础上完成。”马克思批判的是什么?就是最小化民主理论导致了民主的“形式化”、“空心化”、“标签化”,民主沦为一种政治形式而丧失了实质内容。在马克思看来,民主不仅要到政治生活当中去寻找,而更应该到人们的物质生活当中去寻找。他把民主的内涵从政治领域延伸至社会经济领域,将生产力发展、物质丰裕、经济平等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视为民主的应有之义,是更加“激进”和“强势”的最大化民主理论。

  很显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站在马克思开辟的“最大化民主理论”的理论传统和价值立场上,批判形式民主、追求实质民主,力求实现对“西式民主”的超越。我们的民主实践与马克思的民主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青年网:怎么评价马克思?

  王衡:BBC说他是千年思想家,我觉得不光是千年,整个人类历史上没有几个人的思想深度能跟他比肩。马克思改变这个世界,是用它严密的逻辑、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去说服人。比如《资本论》三卷像达芬奇密码一样把资本的秘密全部揭露在人类面前,然后读者必然就会得到一个结论——无产阶级必须推翻资本主义以及一切私有制。马克思的理论是革命的理论,而科学性就是它最大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将伴随新时代的中国

  中国青年网:你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王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依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然要继续书写这篇文章。

  新时代主要任务是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为这些任务的实现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比如我们统筹“五位一体”,必须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汲取营养;比如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离不开马克思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不能丢;比如我们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所以马克思主义将伴随民族复兴的全过程,也将伴随新时代的中国、中国青年始终。

责任编辑:张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