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文字头条 >> 正文

曾轰动纽约震惊世界 南京大屠杀主题画作30年后回国

发稿时间:2017-12-13 17:4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12月13日,“丹青映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80周年祭艺术作品特展”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拉开帷幕。 中国青年网记者 卢冠琼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 卢冠琼 见习记者 马珊)铭记1937,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悲夫其时,尸横荒滩,血染江流。罹难之众,情状之惨,世所罕见。转眼80载,苦难一刻不敢忘。12月13日,全国各地举行公祭,祀国殇。坐落于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迎来了一批批前来参加悼念活动的民众,也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艺术品——80余幅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在纽约首展、在多个国家巡展并引发热烈反响的画作,时隔30年,终于回国。

  以这些画作为主体,抗战馆在12月13日当天,推出 “丹青映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80周年祭艺术作品特展”,给参观群众带来了极大震撼。

  凝望这些将铁证艺术化处理的珍贵画作,还不得不提及一封特殊的寻人启事、一群鲜为人知的艺术家和一条漫长的归国路。

  一封寻人启事:寻找三十年前的“你”

  早在第四个国家公祭日前夕,一封特殊的寻人启事,便在包括中国青年网在内的多家媒体平台刷屏。年近八旬的爱国华人陈宪中,想要寻找30年前,用画笔,在国际舞台上为30万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呐喊的艺术家。

  参展作品《血证》。 翻拍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记得30年前我们在纽约办的两次画展吗?主题是九一八事件及南京大屠杀,那时是为九一八事变55周年和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50周年祭办的,现在已经过去30年了。这些画作一直存放在我的印刷厂,直到印刷厂关闭。其中,一部分作品由艺术家自己取回,有一些则在几次搬运时受损,剩下80几幅作品的归宿成了一个大问题。”在这封寻人启事中,陈宪中介绍,“经过数度洽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李宗远答应接受这些作品,经过一年的整合,决定在今年12月1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推出‘丹青映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80周年祭艺术作品特展’。”

  可是,时隔30年,大部分当年参展的艺术家已经无法联络到了,陈宪中便将名单和作品陈列在启事中,他说,“希望大家能帮忙找到他们。如果安排得过来,希望你们能到北京和我们共同见证这个意义非凡的活动。”

  12月13日,画作如期展出,但是,它们的作者来了吗?

 

  12月13日,“丹青映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80周年祭艺术作品特展”如期推出,近千名观众参展。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马珊 摄

  一群艺术家:曾用墨水掺着泪水画出了“它”

  1987年,为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50周年祭,美国纽约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会长陈宪中,专门组织了一批彼时在美国学习的大陆、港澳台及海外艺术家,如陈逸飞、陈丹青、高小华、沈蓉尔和袁运生等,创作了近120件包括油画、国画在内的各种类型艺术作品,在美国展出。

  30年过去了,有些艺术家失去了联系,有些艺术家因年事已高永远地离开了。12月13日当天,中国青年网记者在抗战馆采访了解到,看到寻人启事、多方联系,共有3位艺术家来到了展览现场。

 

  旅美艺术家们在画作前久久凝视。 中国青年网记者卢冠琼 摄

  “这两幅画,我已经有30年没见过了,没想到他们被保存得如此完好。”著名旅美画家沈蓉尔从纽约赶回来,在画作前久久凝视、眼眶湿润。她所创作的两幅国画作品《血肉长城》《日本侵华罹难同胞图》悬挂在抗战馆展厅内,吸引了不少青年学生。

  时隔三十年再次见到了自己的画作,她感慨万千:“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在外面转了30年,今天回家了。这30年间,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感到很骄傲。”

  78岁的旅美画家韩湘宁此次从台北专程赶来。虽然两鬓斑白,但馆内画作,让他回忆起了30年前大家一片丹心、壮志满怀的状态。

  1987年,当陈宪中先生发出举办画展的号召,刚到美国不久的沈蓉尔欣然同意,并相告身边更多的艺术家朋友。彼时,她也是个热血沸腾的青年画家,“日本侵华铁证不容质疑,我们愿意用画笔,将这些历史以不一样的形式留存下来,警示后人,勿忘国殇!”虽远在大洋彼岸,但是,这一号召将一群爱国艺术家紧紧团结在一起。认识的,不认识的,参与其中的人越来越多。从最开始的不足十人,增加到五十余人。不少艺术家还不止创作一两幅作品。

  “我出生在江苏省,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自诩了解。但是,为了创作这些作品我再次去详细翻阅历史资料时,依旧被震撼到不忍下笔。”沈蓉尔红着眼眶向中国青年网记者回忆,“怎么能接受罪恶的刺刀扎向孕妇的肚子、怎么能接受天真的孩童懵懂地倒在血泊中……这些画,真的是墨水掺着泪水完成的。”

 

  参展作品《血肉长城》。 翻拍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指向《血肉长城》,沈蓉尔告诉记者,即将要被屠杀的四名中国男子脸上表情刚毅坚定,毫无畏惧,代表了中国四万万同胞,“日本侵略者可以杀害中国人民的身体,但是屠杀不了中国人民站起来反抗的精神信念,四万万中国同胞用肉体铸成一道抗日的长城,胜利必定属于全中国人民!”

  五十多位艺术家,不分地域、不分年龄,胸怀正义与和平,用手中的笔创作出饱含个人情感的艺术作品,把民族的苦难记忆绘就,无声地还原同胞遇难的惨烈场面,揭露侵华日军的残暴行径,向违背史实的可耻罪行给予痛击,当即轰动纽约。

  一条漫长的归途:记录下了祖国的强大

  “这些作品的主题意识强烈,时代意义也非同小可。1987年在纽约SOHO艺术区展出一个月,纽约时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陈宪中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我们并不是在中国城里办展览,因为我们想让整个世界更多地了解到,这是一段决不容抹杀、篡改的历史。”

  不止是华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看画展。“参观的外国观众,比例达到25%。”仅是艺术画作,便已足够震撼。陈宪中说,这些作品,从纽约出发,在美国多个州巡展,后来,还到过许多国家,反响热烈。这些画作中较容易托运的17幅,还在上世纪90年代去到了日本。“在大阪、东京等地巡展,虽然受到了日本右翼的阻挠,但是也吸引了日本青年的目光。”正视历史才能真正守护和平,陈宪中意志坚定!

  2014年12月13日,当首个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远在美国的沈蓉尔激动不已。告慰所有在南京大屠杀惨案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中国人民向国际社会庄严昭告: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正视这段历史成为国际共识,我们的祖国日渐强大,并成为了和平发展的重要捍卫者。”陈宪中考虑,这些作品,也是时候回家了。

 

  陈宪中告诉记者,能够在第四个国家公祭日当天,给这批作品“安家”,他多年的心愿终于实现。中国青年网记者卢冠琼 摄

  多方沟通、辗转运存,2017年12月13日,“丹青映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80周年祭艺术作品特展”拉开帷幕。虽然有些艺术家依旧未能联系到,但是陈宪中终于可以安心了,“这些作品能在中国规格最高的抗日战争纪念馆长期存放及展出,没有辜负当年参展的艺术家!”他透露,后续,这些画作也会在国内巡展,南京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站。

  历史远去,我们相信,“后生者,借鉴既往,奋志图强,定能振兴中华!”

责任编辑:宋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