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文字头条 >> 正文

“中国学派”学者鄢一龙:六对辩证关系创新阐释中国道路

发稿时间:2017-10-12 13:57:00 作者:李正穹 杜鑫慧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非凡的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善断的战略思维,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他特别强调“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开创了党的建设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新思想新动态多元纷繁,如何做好党的建设工作不仅不容有失,还要具有更高的历史使命、更强的时代要求和面向未来的气度。 

  “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中国青年网特辟“名家领你读懂中国”专栏,邀请享誉国内外的名师大家共话党建,以大历史观和全新角度解读中国的历史与道路、发展与崛起,引领青年真正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国。 

  “名家领你读懂中国”系列报道

  中国青年网北京10月12日电(记者 李正穹 实习记者 杜鑫慧)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在,沿着这条道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中国学派”、构建怎样的“中国学派”,进而为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提供理论基础,成为中国理论界、学界聚焦的话题。 

  纵观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对中国道路的探索,不难发现,结合中国实际,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中国道路取得今日成就的决定性因素。 

  今年9月29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及其影响进行的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 

  “中国新的三十年:回顾与前瞻研讨会——暨《中国道路辩证法》新书交流”活动现场。资料图 

  面对新的世界环境和时代条件,如何从马克思主义出发再创造?近日,在由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浙江人民出版社与长安街读书会主办的“中国新的三十年:回顾与前瞻研讨会——暨《中国道路辩证法》新书交流”活动上,中国学派新一代学者代表之一、清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鄢一龙以中国道路六对辩证法的创新理论,阐释了百余年来每到历史转折期就会出现的有关“中国向何处去?”的争论。 

  鄢一龙提出,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前无古人的探索,是充满激流险滩、充满不确定性的伟大长征,这一探索已经经历了三个三十年。第一个三十年的革命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1919年至1948年),第二个三十年的建设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基础(1949年至1978年),第三个三十年使13亿中国人富了起来,也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1979年至2008年),目前中国正在迈进新的三十年,中国又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的三十年是“长的三十年”,可能持续到2050年。 

  “四个三十年的探索,都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所要处理的一组共同命题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答卷。第一个就是认识论命题。第二就是领导力量与依靠力量的命题。第三就是斗争与团结的命题。第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命题。第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命题。第六,中国与世界命题。”在这一时间划分的基础上,鄢一龙进一步提出了“探求中国道路六组辩证法树立根本,贯通社会主义四个三十年筹谋新命”的命题。 

  以下为《中国道路辩证法》一书提要摘编,全面解读“中国道路的六条辩证法”,经浙江人民出版社授权发布。 

  中国道路的六条辩证法 

  鄢一龙 

  回顾三个三十年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国道路规律可以简明地概括为以下六条辩证法: 

  第一,“知行统一”律,即实践的知行辩证法。 

  实践是知行统一体,是知行相互转化的桥梁。实践既非死的观念,更不是物化的行为。实践是“活泼”的,是人创造自己历史的活动。 

  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实现正确认知与自觉行动的两次飞跃,这需要三个统一,即实践客体性与认知性的统一、理论主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统一。 

  第二,“群众路线民主”律,即人民主体性与党的领导的辩证法。 

  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意志的工具。没有党的领导,人民只是一盘散沙;没有人民的支持,党不过是泥足巨人。 

  群众路线民主要求中国共产党既当执政党,又当群众党。中国共产党必须既以民为本(群众观点、群众方法),又以民为主(群众路线民主);既能从群众中来(以群众利益、意志、智慧为党的利益、意志与智慧),又能到群众中去(以党的主张教育、引导和带领群众);既能代表人民的整体利益,又能维护人民的群体与个体利益。 

  群众路线民主要求党始终以人民立场为立场,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始终与人民打成一片,保持鱼水关系与血肉联系。 

  第三,“中道型矛盾”律,即斗争与团结的辩证法。 

  斗争与团结二者不可分,有时斗争优先,有时团结优先;有出于斗争的团结,有出于团结的斗争。 

  斗争与团结的中道在于“总体阶级”的建构。 

  总体阶级是社会进步力量的集合体,外延上等同于人民,内涵上强调阶级协作与阶级斗争并存。 

  总体阶级内部阶级协作优于阶级斗争,斗争也主要是非对抗性的,是为了分清是非,是为了实现更好的团结;非总体阶级是社会的“寻租阶层”,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对象。总体阶级与非总体阶级的斗争是对抗性的,但同样需要在法治的轨道内进行。 

  第四,“融合经济”律,即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辩证法。 

  生产力发展阶段不可逾越,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与此同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并非一一对应关系,不同类型的生产关系可以优势组合,创造出更高水平生产力,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既平衡又不平衡的辩证法。 

  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融合经济。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够有机结合。通过产权分离的改革,公有经济与市场经济实现了深度融合,中国已经成为公私并存、公私互补、公私融合的经济体。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够形成优势组合,发挥“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复合优势。 

  国家规划具有约束、引导资源配置功能,能够与市场资源配置形成复合优势。地方平台型政府自身不生产任何产品,但通过为企业提供平台,成为社会财富创造不可或缺的一环,与企业生产活动形成了复合优势。 

  中国能够通过“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复合优势走出一条新路,更好地消弭有效需求不足的危机,支撑中国中长期经济增长。中国道路既超越了经典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也超越了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将创造出更高的生产力水平。 

  第五,“驾驭资本”律,即市场经济与人民民主专政的辩证法。 

  上层建筑受经济基础的支配,反过来又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既平衡又不平衡的辩证法。 

  资本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力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中国需要利用资本,并驾驭资本。 

  驾驭资本的社会主义是通过党的领导,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不是资本坐庄。 

  第六,“自主性开放”律,即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辩证法。 

  改造中国,必顺应世界之潮流,中国之改造也必影响世界之走向,需统筹中国与世界两个大局。 

  只有开放,才有繁荣,才有真正的竞争力;同时,只有自主,才会成为开放赢家,而不是沦为附庸。以开放打开大格局,在开放中谋自主;以自主为立身之本,以自主驾驭开放。 

  “以邦观邦”,以中国为本位,是小格局、小自主、小开放;“以天下观天下”,以世界为本位,是大格局、大自主、大开放。 

  中国只有走向世界,承担领导新一轮全球化的历史使命,为人类创造更多机遇,做出更多贡献,才能拥有更加伟大的未来。

  相关链接: 

  “名家领你读懂中国”系列报道① 韩毓海:中国共产党必须向媚俗宣战 为真理而斗争 

  “名家领你读懂中国”系列报道②韩庆祥谈习近平治国理政:指引中国开新局谱新篇 

  “名家领你读懂中国”系列报道③习近平“金砖+”促团结共赢 学者:中国道路对世界有五大贡献

责任编辑:张博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