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文字头条 >> 正文

潘基文连续三年发贺信 世界瞩目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发稿时间:2016-07-10 13:02:00 作者:开可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开幕式于7月9日上午举行。这是开幕式上的侗族大歌表演。中国青年网记者 开可摄
  中国青年网贵阳7月10日电(记者 开可)7月9日上午,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开幕式举行。正在中国访问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来视频贺信。这是潘基文连续三年祝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年会成功举办。
  为何这一会议得到联合国的关注?为何这一会议能吸引来自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参与?纵观年会的论坛安排不难发现答案。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同时也乐于和他国分享、探讨相关经验。可以说,中国在世界生态保护方面的力量从未缺席,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行动从未放缓。正是在生态保护方面的魄力和成果,让更多的人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充满期待。
  生态保护有魄力 中国力量从未缺席
  潘基文在视频贺信中提到:“我赞扬中国在确保协定(《巴黎协定》)的达成方面展现出的强有力的领导,中国已经将这些协定纳入国家政策中,我为此深感鼓舞。中国已经制定了‘十三五’规划,融入创新、协调、绿色 、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我也欣赏中国做出的承诺,扩大国际合作确保所有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正如潘基文所说,在世界生态发展的舞台上,中国一直以足够强的魄力践行着自己所做出的承诺。 
  2015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作为首位出席气候变化大会的中国最高领导人,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提到,中国一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者,有诚意、有决心为巴黎大会成功作出自己的贡献。
  此次讲话曾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杜祥琬称为“表明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积极态度”。
  在2015年9月,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问题领导人工作午餐会时,习近平就曾提出“中国将进一步加大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力度,争取到2020年实现碳强度降低40%—45%的目标”。
  习近平还提出了中国在未来气候治理中的目标。他表示,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距离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已经半年有余,中国在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言必出、行必果,显示出了中国力量。
  据中国气侯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介绍,我国提出的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以及2050年低碳发展战略,描绘出了绿色低碳发展的蓝图。我国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7.7万亿,比2005年增长1.48倍。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总量比重由2005年的7.4%增加到12%。单位GDP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比2005年下降了38%左右。‘十二五’期间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了16.4%。我国自2005年到2015年十年间,以年均5.1%的消费能源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9.5%的增长,累计节能15.7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36亿吨。”解振华介绍说。
  国家林业局总经济师张鸿文告诉记者,力争到“十三五”末,我国将完成营造林5亿亩,森林抚育6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森林蓄积量达到165亿立方米。
  生态建设有智慧 中国行动从未放缓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绿色发展理念成为指导我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五大理念之一。据粗略统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的指示和讲话可达百余次,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显而易见。
  记者注意到,在今年的年会中,有几场分论坛特别引人瞩目,它们都和扶贫这一关键词有关。在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道路上,中国的行动步伐从未放缓过。而且,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因地制宜,生态和发展兼得。
  在我国,绝大部分的贫困地区拥有的最天然宝贵资源就是绿水青山,贵州省尤其如此。因此,坚持绿色发展,将绿水青山资源就地转化是贵州省扶贫发展中坚持的基本理念。
  贵州省政府金融办主任李瑶在年会论坛上表示,贫困地区要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必须通过绿色发展来构筑生态保护的屏障,避免走入人穷生态好,人富生态贫的怪圈,要充分认识绿色发展对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据介绍,从2010年起,贵州的工业化被界定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被定位为“新型城镇化”。贵州生态和发展两相宜的典型地区就是沙溪乡。乡德江县沙溪乡是贵州省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的重点。当地群众脱贫的5大项目即烤烟、天麻、茶叶、核桃和山羊养殖,全都是绿色发展项目。
  贵州作为内陆城市,走出了一条既要环境又要发展的“贵州路子”。而在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不少省份正在实践摸索发展的绿色模式。
  在内蒙古,通过扶贫移民搬迁和大力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的方式,帮助民众脱贫的同时,恢复当地的生态。
  在宁夏,当地将生态治理融入到区域性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将不适宜于居住地方的居民搬迁,对生态移民迁出去的土地,全部收归国有进行大面积的生态修复。
  在以黑龙江伊春为代表的东北林业地区,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林业旅游等方式,将当地的林业资源最大化利用。既能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又能为当地民众提高生活水平提供出路。
  正是在国际上展现的生态治理的魄力,在国内走出的因地制宜保护环境的生态发展智慧,让中国在世界生态保护的进程中,声音更铿锵有力、成果更瞩目。正如爱尔兰前总理、国际行动理事会联席主席伯蒂·埃亨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所说:“我们忘记自己的国籍、身份来到这里(贵阳),互相交流经验,找到其中的不足,为将来的发展找到新的方法。”

  欢迎拨打中国青年网新闻热线010-57380651或发送新闻线索至邮箱youthpress@126。com;关注“细腰蜂”(ID:beeyouth)微信公众号,可直接对话记者,曝料线索;关注“学习者”(ID:youth_xuexi)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学习动向。

责任编辑: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