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社会 >>  正文

年轻一代让千年炮龙焕新

发稿时间:2024-02-23 06:10: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江畅 谢洋 中国青年网

  2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宾阳县2024年炮龙节百龙舞滨州活动举办,超过118条炮龙游走于县城大街小巷,数十万民众参与了这次节日活动。图为炮龙节活动举办当天,群众筹备和参与舞龙活动的场景。江畅/摄

   “3、2、1……”

  随着人们低声的倒数,时间来到晚上7点。宾阳炮龙老庙的人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同时发出欢呼。“师公”揭开炮龙眼睛上蒙的纸张,将鸡冠血点在龙眼上。

  随后,百余条经过这样“开光”的炮龙被舞龙勇士舞动着,仿佛在空中翻腾跳跃,钻入早已围得水泄不通的人群,回到各自所属的街道。

  “啪!”

  第一声鞭炮炸响,街道上的人们纷纷将手上的鞭炮投向炮龙。有人还会上前抢夺炮龙的龙须、龙鳞。根据当地传说,用鞭炮扔中炮龙和抢到龙须、龙鳞的人会在新的一年获得好运。

  这是2月20日晚,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宾阳县2024年“炮龙节百龙舞宾州”活动现场,超过60万人参与了这场盛大的节日。

  炮龙是一种舞龙的形式,在舞龙的同时燃响鞭炮,民间有“炮声不停,龙舞不止”的说法。宾阳炮龙节被称作“东方狂欢节”,是壮、汉文化融合共生的民俗节庆活动,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一举办,至今已有1000年历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对于出门在外的宾阳人来说,大年三十可以不回家,每年正月十一的炮龙节能回必回。

  35岁的蒙威成是一个资深的舞龙勇士,在他看来,炮龙是一种传承。他从父亲那里学会了舞炮龙。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舞炮龙的蒙威成,如今也打算教自己的孩子。他欣喜地发现,小时候的炮龙节在县城街道上最多只有几十条炮龙,现在动辄上百条炮龙在大街小巷齐舞,规模比以前大了不少,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也比以前多了很多。

  年轻人耐不住寂寞,炮龙制作工艺差点断代

  在炮龙节越来越火爆的同时,炮龙的一些传统技艺面临过断代失传的风险。

  除了舞炮龙之外,炮龙节还有很多相关文化、技艺,如扎制炮龙、游踩架(一种杂技表演)、鞭炮制造等。而扎制炮龙,则是炮龙节的核心之一。

  70岁的邹玉特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接过父亲的衣钵扎制炮龙已超过40年。他在当地是大名鼎鼎的扎炮龙老师傅,每年能卖出炮龙30多条,有的人想出高价买他制作的炮龙也买不到。

  如此资深的一位民间工艺大师,在10年前也面临着手艺要失传的烦恼。

  “年轻人想要学扎炮龙,我是免费教的。但当时我60岁了,一个可以接班的人都没有,心里很着急。”邹玉特说。

  邹玉特收徒弟只有两个要求:一是能静下心来专心学;二是家里面没有太大负担。他说,能静下心来的人学得更快。家里面没有太大负担,不会经常被各类事务打断学习进度。即使是这样的要求,也很难有人符合。

  真正要做好一条炮龙,不是一两天就能学会的。

  炮龙的制作需要经过30多道工序,从材料选取,到扎制骨架,然后贴纸、上色等等环节。有些精致的炮龙,一个龙头就有1000多个捆绑点,十分考验师傅的经验和技术,非机器可以批量完成。况且,炮龙不仅要做出外观上的精气神,还要做到结实耐用。舞炮龙时,鞭炮会来炸炮龙,人们会来扯炮龙,这都对炮龙的牢固性有相当的要求。就连邹玉特这样的大师,独自完成一条21米长的炮龙也需要一个月左右。

  “年轻人耐不住寂寞,静不下来。我收过好几个徒弟,最后都没能坚持下来。”邹玉特满脸惋惜。

  宾阳县另一位有名的扎制炮龙老师傅胡国强也有过同样的担忧,他曾经收过几个徒弟,但最后也都放弃了,他说:“扎炮龙不挣钱,又比较枯燥,还很辛苦,常常熬夜。年轻人往往更愿意去做赚钱更快的工作。”

  年轻一代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

  为传承和发扬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宾阳县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思路,实施“炮龙文化”品牌战略,建立非遗名录和传承人档案信息库,指导、推荐申报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组建非遗文化保护工作队,开展非遗项目研究、非遗文献资料征集等工作。

  2008年6月,宾阳炮龙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宾阳县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推动“炮龙节”相关经济、文化产业发展,“炮龙节”渐渐成为了宾阳县的一张名片。

  为了解决老师傅们的“后顾之忧”,让“炮龙节”相关文化技艺传承下去,宾阳县政府组织非遗传承人带徒授艺、号召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入学校。

  2016年,在宾阳县政府的邀请之下,邹玉特在宾阳县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扎炮龙”培训班。2017年,年逾花甲的他又在宾阳县民族中学增开炮龙技艺兴趣班,将炮扎龙这一传统技艺传授给更多人。

  接下来的几年里,邹玉特前前后后共教过1000多名学生,收了7名关门弟子,其中1名弟子已经出师,可以独立完成一整条威风、精致又耐用的炮龙。

  “我的手艺已经传下去了,再也不用担心没人接我的班了。”邹玉特笑呵呵地说。随着炮龙节的名声走出宾阳、走出广西。甚至还有学生专程从内蒙古赶来拜访邹玉特,把扎炮龙写进了论文。

  在老一辈手艺人的衣钵得到继承的同时,年轻一代也开始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主动在炮龙文化传承的道路上跑得更远。

  36岁的陈新昆是当地最年轻的炮龙制作人之一。他自幼就被炮龙文化深吸引,在小学时就扎制出了人生中第一条炮龙。2015年,陈新昆以炮龙节民间手艺人的身份被邀请到台湾交流。2019年,时年31岁的陈新昆被广西宾阳县民间炮龙艺术协会授予“宾阳炮龙节”传统炮龙制作传承人称号。

  在今年的炮龙节,陈新昆卖出了18条炮龙,不算成本的话,这给他的家庭带来了近10万元的收入。

  “炮龙节的规模大了,买炮龙的人也多了,现在扎炮龙比以前挣钱了。”陈新昆说。

  宾阳县炮龙协会是宾阳县最大的炮龙文化民间组织,据统计,目前协会共有66人,35岁以下的炮龙文化从业者占60%以上。

  老炮龙披新鳞

  2月19日,炮龙节举办的前一天,在陈新昆弥漫着油漆味的家里,记者看到一个巨大的竹制龙头框架,旁边还有两个小的竹制龙头框架。陈新昆介绍,两个小的龙头框架是他的“草稿”。要制作出更受人们欢迎的龙头,他在不断尝试融入新的元素。

  为了赶上潮流,陈新昆专门设计了一款“国潮风”的炮龙,他参考网络上“国潮”的相关设计,将传统炮龙罕用的大红色几乎涂满了龙头、龙身和龙尾,把大红色作为主色调,金黄色作为辅色,像是一条越过龙门的鲤鱼化作的龙。

  “我这条龙非常独特,年轻人很喜欢。”陈新昆说,他家里那个巨大的龙头框架就是已被人预定的下一条“国潮风”炮龙半成品。

  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为炮龙节这个传统节日注入新鲜的创意和活力。有的用两支强光手电筒代替传统的龙眼,舞龙时龙眼会发出两道威武的“神光”;有的在龙身装上彩色灯条,让龙身在夜晚闪闪发亮;有的用会反光的表演服装亮片代替原来的纸质鳞片,让龙鳞更加光彩夺目;有的用轻量化的丝质材料代替传统的纸和布作为龙身,让舞炮龙的动作更加轻松灵动……

  除了炮龙制作本身,一些新的事物也渗入了炮龙文化的各个角落。

  一些开放给游人体验炸龙、舞龙的炮龙被摆在炮龙文化广场,让游客可以参与其中。陈新昆会在抖音上发布短视频,记录自己的炮龙制作过程。来自宾阳内外的网红、主播们纷纷拿起手机,为网友们推荐宾阳炮龙节……

  从山东赶来的主播任青在2月19日的炮龙节前的直播中收获了超过100万赞。在次日的炮龙节当天上午11点,任青在鼓声四起的街道上向粉丝介绍炮龙文化:“能来这里真的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体验,这样传统的非遗文化不到现场很难感到其中的震撼。”此时,直播间在线观众达到了1200人。

  20岁的丘鹿又从小在宾阳长大,她每年都盼着炮龙节这一天。“这是我们宾阳人最自豪的文化,应该将它传承下去,每一代宾阳人都应该舞龙。”她说,在辽宁念大学时,她还会向来自各地的同学介绍推荐炮龙节。

  据宾阳县综合数据,2024年炮龙节吸引县内外游客约67.2万人次,与2023年的56万人次相比增长20%,拉动社会消费约两亿元,与2023年的1.62亿元相比增长23.5%。

  实习生 江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洋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年轻一代让千年炮龙焕新
责任编辑:高秀木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