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探秘闻臭师:鼻子不能太灵 有时要闻四五十只臭袋

发稿时间:2017-02-20 09:08:00 来源: 重庆日报 中国青年网

付萍在进行嗅辨工作。记者卢波摄

  土壤风干、重金属分析、红外测油仪……2月16日上午,江北区环境监测站里,各种大型检测仪器正在有序运行。“监测站是基层环保的‘眼睛’,我们通过各类仪器可以分析污染物种类和分布状况,明确污染途径,预测污染变化趋势,预警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江北区环境监测站负责人说,“不过,除了仪器分析,我们还有一双人工‘眼睛’,那就是嗅辨员”。

  付萍是江北区环境监测站的一名嗅辨员,俗称“闻臭师”,“嗅辨员主要是用鼻子对异味进行辨别,划定异味级别,确认是否在规定的异味排放标准内。” 她告诉记者。

  “用鼻子来辨别是不是太原始了?”记者好奇地问。

  “事实上,仪器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很大,温度湿度都会影响其灵敏度,且异味涉及到人的感官,无法完全从仪器检测数据上反应出来,可能仪器检测到污染物没有超标,但人已经能够闻到,这时就需要依靠嗅辨员来判断异味对人的影响程度。”付萍解释。

  这样的工作与闻香师不同,后者需要具备比常人更敏锐的嗅觉,而嗅辨员需要的是一个“普通的鼻子”。“因为如果鼻子太灵,就不能代表普通人的感受,也可能会影响判断。”付萍说。

  虽然只是用鼻子闻闻气味,这个过程也有着严格的流程规定。在嗅辨室记者看到,一个臭气浓度分析需要2名配气员和6名嗅辨员分工完成。配气员先将现场采集的气体稀释到10倍、100倍或1000倍不等,注入1只臭袋中,另外准备2只一模一样的臭袋,注入无臭无味的洁净空气。这样3只臭袋为一组,一共准备6组,打乱顺序后,供6位嗅辨员同时进行判别,这就是一轮嗅辨流程。

  “为了提高嗅辨准确程度,每稀释1次臭气,这个流程就要重复进行3次。”付萍解释,随着稀释倍数不断加高,臭气味道越来越淡,直到6位嗅辨员中的5位都不能闻到稀释臭气的味道,鉴定才能终止,然后再通过公式计算形成报告,报告结果具有法律效力,可以作为有关部门执法的依据。

  “有时完成1个臭气浓度分析,每位嗅辨员需要闻上四五十只臭袋。” 付萍说,如果闻的时间太长就有点闻不出来了,“因此,为了保证嗅觉的敏锐性,一般嗅辨员闻上1个小时就需要休息一段时间,遇上需要稀释次数多的时候,从早上开始,一般要忙到下午四五点,我们才能完成1个臭气浓度分析。”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干扰,嗅辨员必须遵守相关的规定。“一般来说,嗅辨员都需忌烟忌酒,做实验分析时女性不能化妆、喷香水,感冒的时候绝对不能进行嗅辨析。”付萍介绍。

  “不少人觉得我们的工作神秘又好玩,这是个误解。”在付萍看来,嗅辨员其实是基层环保工作中一个平凡而又严肃的工作岗位,“我们的判定结果会直接影响相关部门对违规排放单位的处理,责任重大,因此嗅辨分析的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付萍说。

责任编辑:邹畅
返回首页>>
最新推荐
时搜热点
热点推荐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移动版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