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作|渠道隐秘频繁换壳,极力规避监管
因为知道违规违法,很多进行淫秽表演的女主播都会采取出售“门票”,将支付“门票”的看客们拉进一个需要密码才能进入的私密房间,从而躲避举报和监管。
在进入这些“黄播”房间后,界面上全部都有平台的官方QQ群。这些QQ群都是2000人的大群,一个平台往往设立七八个,甚至十几个大群。在这些QQ群中,平台的管理员会发布某位女主播的某种表演手法、平台将在某个时间段关闭整顿等公告。
大河报记者发现,因为ios系统对APP的限制较多,“黄播”APP大都只有安卓版。同时,与正规开发的APP相比,“黄播”APP绝大多数都不提供正规APP商店下载渠道,少数通过软件网站、多数通过QQ群渠道提供下载、传播,规避了APP审核的环节。
在QQ群中,一旦平台被关闭,平台管理员都会发布新的APP名称,并在群文件中共享软件下载,而这些新下载的APP,无论界面还是里边的女主播,都大同小异,甚至客服QQ号都完全一致。唯一不同的,只有APP的名称。
这种“换壳”的手法,在糖×直播APP中,多个女主播在直播时都有公开披露。她们都坦承,“黄播”APP的生命周期一般只有一两个月,最多半年。她们会提醒粉丝们及时下载某一款新的APP。
监管|多部新规开始实施,坊间寄予厚望
事实上,直播类APP涉黄问题,今年以来媒体已有广泛关注和披露。相关部门也曾给予整治,但反弹现象仍在。
对一些“黄播”APP,大河报记者也曾在多个平台通过他们设置的十分不显眼的“举报”途径进行了举报,但所有的涉黄主播被举报后长时间内依然如故,包括平台在内,均未受到明显影响。
除此之外,如果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举报,因这些APP并没有明确的运作机构及地点,职能部门往往也束手无策。
在诸多涉黄APP中,记者只发现“蜜×直播”APP在一家软件网站中标注了运营机构——杭州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记者致电该公司一名杨姓工作人员,对方表示,对平台涉黄问题,他管不了。
直播行业鱼龙混杂,文化部于今年12月2日印发、自2017年1月1日起实施的《网络表演经营活动管理办法》中,有不少针对性的新的规范,尤其是运营单位方面。根据办法,从事网络表演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申请取得《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并建立内部巡查监督管理制度,记录全部网络表演视频资料并妥善保存,资料保存时间不得少于60日,并在有关部门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
此前不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信办等部门也都出台了《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等多部针对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