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10月20日电(记者 周围围)咣咣......在第三届中国高校就业育人大会暨供需对接项目交流活动现场,时不时传来一阵阵宏亮的敲锣声。
原来,这是主办方为本场活动特别设置的环节,每一次锣声响起,意味着一家高校与用人单位达成了合作意向。供需对接项目交流活动是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第一次集中组织的线下活动,仅半天的供需对接就有57家用人单位和186所高校达成意向,拟合作结对709对,合作项目1261项。
“这一次的线下交流活动,让我们一次性和5家没有联系过的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其中包括一家第三方中介渠道曾给我们推荐过的用人单位,也通过这次活动和我们建立了直接联系。”来自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梁晶老师说。
梁晶介绍,“之前我们会侧重邀请和学校已经形成合作的企业参与设立项目,这次全然不同,给了更多的机会,我们还可以主动找其他参展用人企业洽谈,比我们一家一家跑企业联系效率高多了。”
青岛华芯晶电科技有限公司是留学人员回国创业项目,是青岛高新区的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的快速发展亟需拓展人才来源。公司代表邸太华告诉记者:“我们是主动争取才有了这次参展的机会,是最后一家报名参展的企业。活动现场离我们公司大约一公里,真的是解决我们的人才问题直达最后一公里。”
邸太华表示:“非常感谢教育部和高教学会组织的这次交流活动。第一次参与这样的活动,感觉形式特别新颖,和很多平时接触不到的高校展开了富有成效的互动。”
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参与活动的企业和高校代表纷纷表示现场对接成果超出预期,供需双方的线下集中交流与互动,补充了线上对接模式中存在的信息少、 匹配难等痛点问题,既为企业提供了走近高校,有针对性地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机会,也为高校就业育人提供了切实的市场资源和及时反馈,供需双方各有收获。
“这次有多少家高校来和你们洽谈?”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现场走访了展位,不时同部分参展企业和高校代表进行交流。
“10多所高校的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找我们洽谈,效率特别高。”一家参展企业负责人兴奋地向吴爱华介绍参展的收获,“以前,我们找高校合作时都是一家一家学校去跑,有时候还会落空,这次的一个展会就能直接接触这么多高校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给我们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成本费用。”
吴爱华表示,供需对接不同于一般的招聘活动,重在形成企业与高校真实需求的沟通与对接,推动校企双方相关负责人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促进持续深入地开展就业育人合作,期待参展企业后续与对接高校形成卓有成效的人才项目合作。
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决策部署,持续推进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完善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促进机制的重要举措。用人单位提供项目专项经费和资源支持,通过与高校开展定向人才培养、就业实习等合作,帮助用人单位培养和招聘更多实用型、复合型和紧缺型人才。
除了热烈互动中的供需对接项目交流活动,在以“产教融合与青年职业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高校就业育人大会下午圆桌论坛上,与会嘉宾经过深入探讨一致建议,推动青年职业发展,应充分调动社会各方资源深度参与,并探索有效的创新协同模式形成合力,“在高校就业育人环节进一步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发挥企业家校友作为职业导师的潜在能力和资源优势,尤其具有一定企业管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中国MBA企业管理者校友群体,形成就业育人‘青年职业发展导师’共识,帮助大学生直面就业困惑、提升就业从业能力,更好实现充分高质量就业。”
本次活动由山东省教育厅和青岛市人民政府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新就业形态与创业指导专家组、青岛大学、全球青年创新领袖共同体促进会(PILC)等联合承办,是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