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教育 >>  正文

陕师大学子接续服务 情暖三江源民族教育

发稿时间:2023-05-26 13:48:00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海华 通讯员 张书莹

  “花草树木离不开阳光,要进行光合作用才能生长……”青海省三江源民族中学高一6班教室里,黄镇正在给学生们讲授生物课。

  对去年刚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的国家公费师范生黄镇来说,能站上讲台是“圆梦”——“上高中时,许多老师都是从陕师大毕业,那时我就下决心:一定要考上这所大学,成为一名教师。”生在西部、长在西部的黄镇最终如愿以偿,毕业后“反哺”西部大地。更令他感到惊喜的是,在他所任教的三江源民族中学,10余年来就有近60名陕师大学兄、学姐怀揣对教育的赤诚奔赴这里、扎根奉献。

  “建校79年来,陕师大始终坚守教师教育主责主业,以对国家、民族的赤胆忠诚和无私奉献,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50余万人,其中近30万人服务于西部教育事业,70%以上的公费师范毕业生奋战在西部基础教育一线,为国家教育事业作出了独特贡献。”陕师大校长游旭群告诉记者。

  选择:为教师这份职业骄傲

  西宁市宁张路271号,草坪周边的格桑花随风摇曳,曲折的廊桥尽头是一栋栋矗立的教学楼和标准化运动场地,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随处可见……这样的学校环境,很难让人将它与“牧区”“高海拔”等词语联系起来。

  2010年玉树地震后,为促进灾后重建,青海省委、省政府协调资源,在西宁市异地建设了三江源民族中学这所具有特殊意义的学校。作为陕师大首届国家公费师范生,2011年7月,马玲、尹婧来到三江源民族中学任教。她们经历了学校三易其址,由借地办学到“一校两区”办学格局的发展。

在三江源民族中学任教的部分陕师大毕业生。陕西师范大学供图

  “刚开始时条件十分艰苦,借来的校舍设施老旧。”初来时的情形,尹婧仍历历在目:宿舍楼下水管道常常堵塞,地面全是污水,味道很大,需要垫了砖头跳着过去;到了冬天,暖气不热,冻得人直跺脚。

  “当时,学校只有初一年级几个班,学生们基本都是经历了玉树地震来这边上学。我带的班里50多个孩子,近一半不会汉语,入学考试时,有的学生直接把题目原封不动地抄在答题处。课堂上提问,常常是鸦雀无声。”这样的情况,让初入职的马玲很受挫,但她从没想过要离开,“孩子们的淳朴眼神和对知识的渴求坚定了我的选择。”

  这所由青海省教育厅直属的公办寄宿制民族完全中学,生源大多是来自三江源地区和环湖地区的藏族学生,95%以上为牧民家庭。这样的“异地办学”,意味着孩子们要远离家乡,到千里之外的陌生城市独自生活。

  新生9月入校军训,天气还比较热,很多孩子依然穿着五六层的衣服,“下午天热,不要穿太多”,老师们一句句嘱咐着。“在学校,我们既是老师,也是家长。”马玲和同事们深感责任之重。从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开始,再到拼音、汉字、数学、英语各门学科,一点一滴、细致入微。

  在三江源民族中学原校长张建国看来,家国情怀和无私奉献是学校教师团队最闪亮的品质。“同时,也正是这些孩子给了我们坚守民族教育的力量。”1988年,张建国从陕师大毕业,先后在青海省多所中学执教。2019年,他勇挑重担,来到三江源民族中学担任校长。

  “作为一所全寄宿制学校,家校共育是一块天然‘短板’。”张建国创立的“三送”活动(送考、送教、送家)是教育行为方式的呈现,更是三江源人教育情怀的体现。

  “与爱同行,情暖三江,我们希望用最真挚的情感表达最深沉的爱,用最原始的行为方式达成最有效的交流效果。”2019年,学校迎来首批高考毕业生,从那时起,学校每年安排教师护送毕业生进考场,选派教师送教下乡、召开异地家长会。

  家访中,教师们看到家长把孩子获得的荣誉贴在墙上,用过的书籍放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把一条条表达心意的哈达挂在老师胸前……“那一刻,我们为教师这份职业感到骄傲!”张建国说。

  奉献:成为一名负责任的好老师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公式,不要死记硬背,要在运用中将G物变形为拉力T……”作为物理老师,陕师大2009届毕业生冶慧琴把大学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内化于心,针对民族学生的基础薄弱实际不断钻研,用“知识系统化”的教学方法耐心辅导理科思维能力薄弱的学生……

  “不忘初心,要成为一名负责任的好老师”是大学老师的教导,冶慧琴始终记得。“谁都可以放弃你,唯独你不能放弃自己。”她的话被学生们贴在书桌上、床头上,激励着孩子们克服困难,进取向上。

学生为冶慧琴(右)献上哈达。陕西师范大学供图

  在冶慧琴心里,学生就是自己的亲人。一次值班查寝,她发现藏族学生交巴东智总是只吃馒头充饥。为了不伤孩子自尊,冶慧琴组建起创新学习小组,组织辅导学生学习,和小组成员一道集中打饭用餐,这些交巴东智都默默记在心里,加倍努力学习。

  2017年,交巴东智以全省第7名的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法学系。毕业时,冶老师告诉他:“你考上大学,不是为了让自己脱离贫困的家乡,而是要你帮助家乡脱离贫困。”带着这句话,交巴东智在大学毕业后回到循化老家成为一名律师——“因为那里的百姓更需要懂法的双语律师。”

  一路学习,一路积淀,如今的冶慧琴已成为青海省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支教教师、青海高原五一巾帼标兵。

  “冶老师,很庆幸能成为您的学生,感谢您给了我们最美好的青春!”藏族学生旦巴昂当在感谢信中写道。“其实,每一次前进都是学生成就了我。”冶慧琴说。

  这样的双向奔赴、彼此成就,高三英语教师、陕师大2016届国家公费师范生何泽惠同样能感受到。“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孩子们”“何妈”是何泽惠和学生之间的称呼。

  孩子们长期不能回家,何泽惠学会了做饭,经常为学生做好吃的;学生生病了,就带他们去医院挂号检查、打点滴;阳光明媚的日子,带着他们在操场做游戏、放风筝,周末还会去科技馆、书店……在何泽惠的努力下,曾经最难管的班级也变成了最懂事、最努力的班级。

何泽惠和学生们在一起。陕西师范大学供图

  何泽惠的微信朋友圈,是学生们的才艺展台。在她最近发布的视频里,身穿藏族服装的小姑娘随音乐节奏,唱起英语歌曲,眼神里自信满满。“其实,杨吉第一次参与活动时一个单词录了五、六遍,都急哭了。” “开口说英语”“口语小课堂”“英语晨读打卡”……是何泽惠为学生们精心搭建起的小舞台,从拼读到为电影配音、唱英语歌曲、表演英语课本剧,学生们在何老师的视频号里一一“亮相”。

  一个个点赞、一句句鼓励,都见证着何老师的用心和学生们的成长足迹,全身心的投入中,何泽惠先后获得青海省优秀班主任、优秀指导教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等荣誉。

  聚力:托起教育美好未来

  “老师好,我的毕业论文主要基于教学实践,探究青海藏区高中生的汉语学习现状……”线上会议室里,陕师大2011届国家公费师范生祁明秀正进行着她的毕业答辩。工作6年后,她在陕师大在职攻读教育硕士。

  这是一次很好的“回炉”机会,“母校读研,让我重新找回了做学生的感觉。”课堂上,她如饥似渴的汲取知识,老师的推荐书目她逐一阅读,在实践的基础上再次成长。

  “孩子们基础较弱,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对学情的了解,让我对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存在的困难问题产生了兴趣和思考。”祁明秀与导师敲定了她的毕业论文选题,“感谢导师,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从选题、开题到撰写,数次为我指点迷津,让我受益匪浅。”

  “我的师妹,也攻读了在职教育硕士,去年从陕师大毕业。”祁明秀口中的“师妹”杨帆,是陕师大2018届国家公费师范生。她们是相隔7年的陕师大校友,也是三江源民族中学“青蓝工程”中的“师徒”;学业上,她们受益于母校的政策支持,立足教学实践,探索教学实际;工作中,她们以教促研,以研助教,积极参与校本课题研究,相互听课,聚力共进。

冶慧琴指导学生做实验。陕西师范大学供图

  陕师大的毕业生默默扎根西部基础教育一线,秉持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为西部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是陕师大的宝贵财富。2021年5月,该校在三江源民族中学开展“百校行”服务西部基础教育服务对接活动调研,他们发放调研问卷,召开调研座谈会,看望校友,倾听学校、教师、校友代表对基础教育发展和学校建设发展的意见建议。

  “三江源中学的近60名陕师大毕业生,是践行学校‘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的真实写照。”陕师大党委书记李忠军表示:“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是陕师大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真实写照,是陕师大立德树人、教育报国的灵魂,体现在学校为中国教育特别是为西部基础教育服务的执着与坚守上,彰显在陕师大为培育优秀师资辛勤耕耘的一代代教师和为西部教育事业发展默默奉献的一代代校友身上。

  这个暑假,黄镇也将重回母校,攻读在职教育硕士:“我期待学习更多的教学策略和管理模式,更好地服务我的学生。也希望今后可以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为西部民族教育添砖加瓦。”

原标题:陕师大学子接续服务 情暖三江源民族教育
责任编辑:傅瑞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