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抒也指出,高校改革应该避免僵化思维。高抒说,“人才培养有概率,它是一个风险事业,不是说10棵树种下去10棵树都会成活的,有时候刮了一场台风、来了一场泥石流,有些树就没有活。这时候你也要忍了,你不能说我花这么多努力种一棵树居然死了,那还行啊,如果是这样的思维,头脑僵化了,就培养不出人才了。”
高校去行政化没有办法一刀切需要缓冲期
对于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尽管早在7年前就已提出,更有南方科技大学作为改革先锋,但现状却难言乐观。6年间,高校“去行政化”的讨论一次次地在社会上掀起讨论热潮。
据高抒透露,他所在的华东师范大学已经开始实行去行政化改革,院系所有干部一律取消了行政级别。对此他深有体会,他说,“取消行政级别最重要的好处是从此以后学术领导人要靠自己的学术威望了,因为不能靠行政命令来办事,你下行政命令没有人听了。要按照学术领导人的声望符合管理规律的方式来操作。”
虽然很多高校都有去行政化改革的尝试,但是高抒认为,高校“去行政化”改革没有办法做到“一刀切”。
“地区是有差异的,比如说北京和上海去行政化是最好做的,但是到其他的地方困难就会增加,因为发展的阶段不同,管理不能一刀切的,要看当地的具体情况,什么时候实施,在多大的范围内实施,怎么样随时间推进,应该是个性化的变化。”高抒说。
高抒进一步解释称,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同一个地区也可以不一样,比如说同时在上海,复旦和华东师范大学可以不同,同是华东师范大学内部,不是所有的院系都是从今天开始是这样的。
高校去行政化,一直是高教改革中难啃的硬骨头。谈了很多年,给人的感觉是:只听声响,动静不大。
高抒表示,“现在在逐步推进,有的学校推进的快一些,有的学校推进的慢一些。”
而从靠行政命令来办事到靠学术威望组织工作转变,对于高校来说如何适应?在高抒看来,得有个缓冲期,因为这个过程大家都不习惯,都觉得困难。现在就处于这个缓冲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