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16日电(记者 高蕾 实习生 褚清)近年来,绿色发展理念愈发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持续加快。近日,由南京林业大学联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生态文明绿皮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报告(2024—2025)》(以下简称《绿皮书》)正式发布。《绿皮书》多维度剖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趋势,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绿皮书》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以绿色生产力为引领,聚焦治污能力与减排技术进步、环境治理制度创新等领域。绿色生产力不仅注重传统生产效率,更强调资源高效利用、减排技术突破和环境治理制度创新,力求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其发展关键在于政府部门强化政策引导与支持,在激励控排企业及单位发展的同时,加强对绿色经济的监管力度。
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是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问题的重要抓手。《绿皮书》明确了至2035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现森林覆盖率达26%、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60%、湿地保护率约60%,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覆盖陆域18%以上,进一步提升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与适应能力。
作为绿色消费的重要方向,调研组发现,“以竹代塑”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举措。《绿皮书》指出,公众、环保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应共同参与竹制品替代塑料制品的进程。以江苏溧阳为例,依托多元宣传与市场反馈机制,竹制品正从环保理念转化为日常消费实践,推动形成绿色消费新风尚。其中,公众通过购买行为、反馈建议和推广影响力参与;环保组织通过研讨会与项目合作,推进政策建议和技术研发;社会组织及企业则在采购与运营中优先选择竹制品。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精神力量的引领与实践路径的创新相辅相成。《绿皮书》指出,可通过林草科普教育、国家林草科普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及科技推广,增强公众生态意识,夯实林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基础。当前正值 2024—2027年“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时期,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治理,发挥科技创新作用,为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当前,生态文明已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命题。随着绿色生产力不断跃升、生态制度体系日益完善、社会绿色意识持续增强,我国正加速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专家认为,此次《绿皮书》的发布,既是对阶段性成果的集中展示,也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描绘了更加清晰的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