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17日电(记者 张哲宁 通讯员 王泽远)“查阅校史校情资料,观看劳模故事的视频,大家学业之余肯定希望好好放松一番,我却在图书馆里不断润色讲稿。写到自认为还不错的部分,就赶紧跑到没人的空教室试演起来……”
何子琦在中央音乐学院开展主题宣讲。王泽远 摄
讲这话的05后何子琦有两个身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3级法学院本科生和法学院延安精神大学生志愿宣讲团副团长。做理论备课时,这是她在图书馆里的日常;站上宣讲台,她习惯从“小故事”入手,“学校的故事离我们更近,从同学们的身边入手,更能引发共鸣”。
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一支成立近一年的法学院延安精神大学生志愿宣讲团,累计吸纳30余名本科生,完成了十余场理论宣讲,直接服务师生群众千人次。他们走到青年学生身边宣讲,把鲜活的理论知识送往基层,被称作“中劳院最会讲故事的年轻人”。
今年4月,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开始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党总支决定,成立一支由学院本科生组成的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围绕党纪学习、四史教育、理想信念、校史校情等板块,结合校训,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标准,面向校内外开展理论宣讲。
“讲思想,也是讲时代,更是讲自己”
这是院级首个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科生理论宣讲团。团队成立之初,便建立起集体研讨、共同备课、试演试讲、朋辈评议、正式宣讲、复盘评价工作体系。团队以“彰显‘工’字特色,赓续红色血脉,讲好时代先声”为定位,要求宣讲具备学校特色、学科特色、主题深受青年欢迎。
宣讲员之一的2022级本科生丁平泰刚开始觉得“有点儿为难”:如何发挥专长优势讲好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他选择以《西柏坡组歌》中的《天下乡亲》为宣讲内容,将“单一教育”转换为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生动说唱”。于是,在河北省涿州市实验中学,丁平泰以独特的表演形式,将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历史成就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受众面前,赢得了现场200余名师生的满堂喝彩。
“讲思想,也是讲时代,更是讲自己。”这是宣讲团指导老师原子煜常说的话。在她看来,宣讲团因新时代而生,因新思想而成,是讲好“大思政课”的新型平台,大家依托各自专业、优势、经历,将身边的、乡土的鲜活故事与党的理论充分融合,以“小切口”体现“大主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文艺形式,宣传党的最新政策、创新理论和延安精神。
第一次登台前拟定宣讲题目时,宣讲团志愿者包佳慧考虑了很久,她突然想到自己目睹了家乡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的支持下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也深刻理解一个边疆的孩子如何通过教育帮扶的力量,实现自我超越。“为何不讲一讲自己最真实的经历?”她心想。这样一来,《党的好政策到了新疆——南疆之变》便成了她“情有独钟”的宣讲题目。
“如果你问我‘哪些地方盛产好茶、名茶’,且听我为大家介绍安溪这座城市的故事……”法学院2024级本科生林冰燕以《一叶茶富了一座城——用知识赋能家乡建设》为题,通过对安溪县过去贫困的现实与当今生态、教育事业等方面富起来的现状进行对比,串起茶叶、茶业在安溪巨变中发挥的作用。并挖掘出以茶致富下凭借知识致富的内核,呼吁大家重视知识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让“青”言“青”语赋能宣讲创新
“大家觉得我的‘普通发(话)’标准吗?”在保定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厚植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主题宣讲活动上,法学院团总支副书记、2023级本科生陈佳鑫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开场,引得台下观众笑声阵阵。
他了解到,现在部分同学将理论宣讲与“乏味”“无聊”画等号,很难调动起来。加入宣讲团以来,他不断探索贴近青年的宣讲方式。用“板书+说唱”的方式“hold”住全场。
为了增强宣讲团的宣讲感染力和吸引力,宣讲员李子怡和杨秀云全新打造了互动式宣讲《延安十三年》。她们通过让台下的小观众走向台前,以限时排序重大事件图片的方式,让听众成为宣讲的“主角”。“我们被这些孩子们的真诚和纯真深深打动。我们也突然意识到,宣讲不仅是传递历史和精神,同时也在播种下一颗颗信仰的种子。”李子怡、杨秀云说道。
“宣讲需要将内容的专业性与自身的个性化相结合。”宣讲员、2024级本科生杨丝涵结合自己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话题,通过对案件的简要梳理,引出法律的意义。通过介绍司法过程的新形式,鼓励听众在生活中善用法律。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念到这儿,宣讲员、2024级本科生谢一杰不禁哽咽。这场以《沙丘上的诗篇》为题的宣讲,以兰考泡桐树为楔子,由“焦桐”引出兰考过去满目黄沙、土地贫瘠的往事,继而介绍焦裕禄治沙的事迹,谢一杰特意加入《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的朗诵,将大国领袖的为民情怀、战略眼光、实干精神深入浅出地带给听众。
早在宣讲团成立之初,宣讲员们一起探讨“如何讲”时,就有了大致的思路:宣讲员们平日对什么感兴趣,不妨就以独属自己的方式大胆呈现在宣讲中,团队鼓励“百花齐放”,鼓励每个人都探索“讲出自己的特色”,用“青”言“青”语赋能宣讲创新。
杨贺楠在天津工业大学做示范宣讲。王泽远 摄
在每一场党史主题宣讲前,2023级本科生杨贺楠都会做足准备。为找到语感,让宣讲故事性、专业性兼备,他利用课余时间反复修改、试讲,做到“精益求精,反复淬炼”他觉得,只有不断脚踏实地,在宣讲时才“更有信心和底气”。
为打造出一批具有示范性、品牌性、引领性宣讲,宣讲团专门设立宣传组、后勤组,提高宣讲团队宣传推介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助力团队宣讲水准。
青年宣讲得坚持“原汁原味”
“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邢茜表示,宣讲团队有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养过硬、表达能力较强的理论宣讲人才,但“坚定理想信念”是选拔宣讲团成员的第一标准。
王泽远为法学院2024级本科生做主题宣讲。本人供图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延安精神大学生志愿宣讲团团长、2023级本科生王泽远长期通过订阅《民主与法制》(周刊)、《中国法学》杂志密切关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成果,通过观看十余部专家学者讲座视频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理化表达,不断更进宣讲内容和宣讲主题。在每一次宣讲前,他都需要通读原文,而且是不止一遍地读原文。他说:“宣讲员对理论的解读有多深刻、宣讲有多生动,青年受众对理论的接纳就有多顺利、理解就有多透彻。”
在讲及重要论断或表述时,他总会用课件的形式将原文呈现出来,“切不可信口开河、任意换字,有些时候一个字的差别,可能就会造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不好影响,理论宣讲一定要讲精准。”王泽远说道。
今年以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延安精神大学生志愿宣讲团已连续开展4次集体备课会,这是凸显学理性、严把质量关、紧抓团队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集体备课会围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主题,面向宣讲员、各组干事开展,通过定制化培养,以“主题领学+交流互学”的形式,切实提高宣讲团队成员的政治能力、履职本领和服务意识,夯实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引领团队成员成长为“厚植家国,放眼天下”的时代新人。
宣讲员、2024级本科生曲美惠在《情系文化,何以中国》的宣讲中,将视角聚焦到了千年古城——大同,通过讲述这座城市实现涅槃重生的故事,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结合起来,并解释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所蕴含的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大实践观。理论的“深挖”恰恰是宣讲的亮点。她说:“如果宣讲员本身没有学深悟透理论内涵,或者对理论理解存在偏差,再好的示例、再好的故事,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截至目前,宣讲团推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课程体系完善,覆盖广泛。为进一步保持好理论本身应有的“原生力”,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延安精神大学生志愿宣讲团还多次与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甘肃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联学联建,通过示范宣讲、现场答疑、讲稿评议等形式夯实宣讲员理论功底,提高团队成员工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