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青春华章|杨佳:郭永怀是我未曾谋面的老师

发稿时间:2024-09-20 13:1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 

  这是一篇特别的纪念文章,是杨佳写给“未曾谋面的老师”郭永怀的信。故事主人公叫郭永怀,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也是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1968年12月5日,59岁的郭永怀因飞机失事牺牲。本文作者杨佳是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郭永怀夫人李佩的学生。24岁就成为中科院研究生院最年轻讲师的她,却在29岁那年失明,然而,杨佳不曾停下自己奋斗的脚步,赴哈佛求学。哈佛校园里,郭永怀的影子仿佛无处不在,这位未曾谋面的老师鼓舞着杨佳,永远要为中国人争气。 

  郭永怀是南开大学物理系毕业生。让我们藉此文,向所有永怀报国之心的老一辈中国科学家致敬薪火相传,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的郭永怀雕像。中国青年网记者 杨月 摄 

  钱学森的挚友 

  你是一个神秘园。这些年,我通过三条路方才走近你。 

  2011年的一个星期六的上午,我和几位同学去看李佩老师。还是那座熟悉的小楼13楼204,还是那个客厅。 

  她对我们说——也像是对你说:“你知道,这个房子我们从一回国就住在这里,它和现在的房子的格局不太一样。”她指着客厅上方:“上面那个管子是那年地震之后加固的。” 

  她说她最近一连参加了三个纪念钱学森的活动,12月8日人民大会堂的那次活动中遇到了不少老相识,有钱学森的子女钱永刚和钱永真,还有钱学森的学生郑哲敏。 

  她告诉我们,明天下午三点,她还将和郑哲敏先生一道接受采访,同中学生谈钱学森。她幽默地——像是向你求助般地说:“有些事情我都记不太清楚了,可还是经常有人来问我。” 

  每每读到钱学森传记,无论是叶永烈的《走近钱学森》,还是不曾与钱学森谋面的埃里克·坦普尔·贝尔的《钱学森传》,我总有一种淡淡的惆怅:要是由你来写钱学森那该多好哇! 

  那天在大会堂,坐在李佩老师身边的是科大的学生。见到他们,她格外高兴——想必你也一定很高兴,因为你是科大创始人之一。学生们说,在有关钱学森的讲座中,李佩老师讲得最生动。李佩老师说:“那是因为钱学森对国家有哪些贡献大家都知道,我只谈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比如钱学森非常喜欢音乐,他还很会做菜。钱学森我太熟悉了,无论从外表、内涵还是谈吐——他年轻的时候我就认识他。” 

  我知道,让李佩老师走近钱学森的人,是你。她曾和我忆起同你的这位校友度过的难忘岁月:“1947年我在康奈尔大学。那时我同郭永怀刚刚认识不久,一天,老郭说,‘明天我要请两个最要好的朋友来家吃饭。他们到康奈尔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我买了一只鸡,你帮我在家里把鸡汤烧好。’然后,老郭又在食堂要了几个菜,再三叮嘱:‘我这个朋友是个美食家,什么东西都要吃原汁原味的。’” 

  那两个“最要好的朋友”,一个是钱学森,一个是林家翘。那时,他们都很年轻。 

  你的这两位朋友非同凡响。林家翘曾任美国应用数学学会主席,而你和钱学森则是航空大师冯·卡门的得意门生。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过:“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美国以种种借口阻挠钱学森回国,1950年9月7日,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将他逮捕,关押15天后获释,但被告知不能离开美国。 

  李佩老师回忆起当时的情况:“钱学森回到家中就被软禁起来,不许随便走动,经常门口有一辆车,FBI的人就坐在车里,怕他偷跑。就在那个时期,我去了钱家,钱夫人蒋英对我说:‘你知道吗?今天老钱掌厨,我只不过是给他洗洗菜、帮帮忙。’原来钱学森本人也很会做菜!” 

  淡淡几笔,便给我们勾勒出了你和钱学森这一对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挚友,一对颇有生活情趣的科学家。 

  报国之心如磐石 

  1953年英国邀你去讲学,但美国政府不批准,怕你不回来,因为你和钱学森在美国的军事科研领域举足轻重。最终日内瓦中美大使级谈判拿美国战俘作交换条件,美国才取消了对你和钱学森回国的禁令。你们一家人在纽约准备回国时,胡适来了。 

  被问及这一幕时,李佩老师道出了当年与胡适的交往经历:“我们在康奈尔大学时,有个图书馆负责人和胡适很熟。一年夏天,胡适偕夫人来到康奈尔,那朋友就把自己的房子让给胡适夫妇住。胡适的夫人江冬秀很会做菜,胡适就常请我们到他的住所吃饭。” 

  她谈到胡适亲自上门当说客的一幕:“我们即将回国时,胡适到康奈尔来了,对我们说:你们最好留在美国。如果留在美国,你的工作、生活条件会比较好。我知道他的意思,因为看到钱学森回国了,所以就劝我们别回国了。可我们说:‘哎呀,你说太晚了,我们都已订好船了。’” 

  胡适哪里知道,在此之前,钱学森已给“永怀兄”写过两封信:“盼望你回国。”你们报国之心如磐石,胡适岂能说得动? 

  李佩老师还向我们透露了你们航行近一途经香港回国的那次秘密接应:“当时按规定,像我们这些坐船回大陆的乘客在香港还不能停。我们事先就给在香港的中国旅行社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们我们将乘坐哪条船大概哪天抵达香港。他们安排了一艘驳船到港外接我们,并送我们到九龙,再从九龙坐火车到广州,广州又留我们参观一天,最终回到北京。” 

  你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偕夫人及女儿于1956年11月回到祖国。 

  抬起头,我看到客厅里那张周总理的照片,它仿佛同我讲述着你的故事:那一天,周总理高兴地握着你激动的双手,亲切地说:“你回来正是时候。”总理问你有什么要求,你答:“想尽快投入工作。” 

  墙上的拓片《静夜思》此时显得分外夺目:“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为了建设新中国,你们两位好友举家回国,成为中科院力学所正、副所长,为成功研制“两弹一星”殚精竭虑。你被公认为唯一一位为我国核弹、导弹和卫星研制都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1960年11月5日,我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有人说,因为有你和钱学森,我国的航天事业至少提前了20年。 

  你穿梭于北京和“两弹”研制基地之间,基地位于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地区,冬季寒气逼人。1968年12月5日,一架从兰州飞往北京的飞机在即将降落时起火爆炸,恰逢你从青海试验基地赶赴北京汇报。在飞机失事的那一刹那,你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抱在一起。夹在你俩身体之间的刚刚获得的氢弹试验绝密数据完好无损,但你们的身体却无法分开……在你牺牲后的第22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 

  爱国的含义 

  常有记者提问,你认为什么是爱国我的回答是,走近郭永怀就会懂得什么是爱国。这也是我在哈佛求学最大的感受。 

  我在同《冷战》课的历史学家Ernest May 教授讨论美国曼哈顿计划以及古巴导弹危机时谈起了你。 

  我从John Wilson Lewis 写的那本《中国造出了原子弹》(《China Built The Bomb》)书中找到了你和钱学森的名字,你们对于“两弹一星”功不可没。该书也指出,中国能如此神速和顺利地造出原子弹,证明其公共管理和科学管理水平堪称世界一流,体现了新中国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和举国办大事的政治魄力。 

  当年,另一个热门话题是中国加入WTO。我国为了“入世”,同美国交锋15年,做出了相当大让步。哈佛商学院授予美首席贸易谈判代表巴尔舍夫斯基“了不起的谈判家”称号并请她做了两个案例分析。听这样的讲座,作为中国人,作何感想? 

  我们发誓要为中国人争气。哈佛一毕业,我们10位获MPA学位的中国同学全部回国效力,其中包括时任商务部世界贸易组织司司长柴小林。 

  “不奢望自己成为民族脊梁,但要做脊梁里的一块骨头” 

  2008年11月3日,由中国政府提名,我参与首届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委员激烈角逐。在联合国总部那尊著名反战雕塑前,我又想到了你,想到了你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感慨万千:热爱和平的人啊,为了给这支枪口上扎一个结,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两弹一星”打造了我国的硬实力,奠定了我国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促进了世界和平。 

  《联合国人权周报》第26期在其“Highlights”部分报道:“2011年5月14日,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将2011年度‘校友成就奖’授予我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杨佳,该奖项旨在表彰从该校毕业至少6年以上、不仅事业有成,而且在改善人类生活条件方面,在当地、本国乃至国际上均取得了重大和有意义贡献的校友。这也是对杨佳在促进和保护世界各地残疾人的人权、包括她为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所做的工作和杰出贡献表示赞赏和感谢。杨佳于2001年成为肯尼迪学院第一位获MPA学位的外国盲人学生。” 

  我在你的塑像前驻足,耳畔响起中科院白春礼院长给青联的那句话:“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你是永不坠落的“两弹之星”音乐剧 《爱在天际》表达着对你无尽的思念。 

  清明时节雨纷纷,你的生日是4月4日,你的名字传承着中华文化如今,人们用你的名字纪念你——永远的怀念。那次我在科学院动物所同北京分院的何岩书记为中科院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做评委,我感到特别有意义,这是对你最好的纪念。我仿佛看到中科院青联主席谭铁牛、袁亚湘等一批批青年才俊继承你的遗志,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怀抱。 

  2013年“两会”期间,我与“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委员在大会堂同一厅投票。这位当年中国人造卫星计划技术总负责人、如今嫦娥探月总设计师兴致勃勃地同我谈起你,谈到你为人类航空航天事业作出的贡献,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后,我国奋起直追,1965年你积极组织领导了中科院成立的人造卫星设计院。 

  2009年在长沙,在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的研发地,我同国防科技大学师生交流,校长告诉我,“昨天的开学典礼上刚给同学们讲了郭永怀的事迹。”随后我又参观了校史馆,同大家走近了曾经致力于国防科研、作为第二机械工业部研究院副院长的你。 

  2012年在上海,药物所蒋华良副所长在研究生毕业典礼上也提到了你。这位连续5年晚上睡在实验室、被人们称之为“拼命三郎”的科学家向毕业生敞开心扉:郭先生是我崇拜的对象。当年从美国回国时,由于钱学森事件,他把所有的资料统统烧掉,要是带回来,就可能和钱学森一样被抓起来。夫人问他,那回去以后怎么办?他说:都记在我的脑袋里了。纪录片《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就讲到了这段经历和郭永怀的壮举。希望他成为大家今后克服困难的力量,鼓舞大家勇往直前! 

  你无处不在。你在西昌卫星发射场一枚枚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中,你在科学的春天里,你在力学所郭永怀办公室,也在李佩老师星期五下午的讲座中;你在郭永怀奖学金一等奖得主的论文里,也在物理学科夏令营小营员的日记中,在你的学生俞鸿儒院士主持的科研项目中;你在《郭永怀文集》里,也在《钱学森文集(1938-1956)》中;你在加州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多伦多大学,北大、科大,你是“从清华走出的29位名人大家”之一。 

  你是共和国的脊梁。2011年秋在北京林业大学,曾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的教育部思政司杨振斌司长给学生的寄语是:不奢望自己能够成为民族的脊梁,但是一定要做脊梁里头的一块骨头;不奢望自己能够为民族复兴铺设道路,但是一定要做道路上的一个铺路石。 

  谨以此文献给敬爱的郭永怀和导师李佩先生。文案:杨佳;策划:杨月;统筹:牟昊琨 

责任编辑:白珂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