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7月11日电(见习记者 张哲宁 记者 乔佳新 通讯员 陆省省 李博豪)在京广线冬瓜铺站见到李东鹏,他正检查道岔。拎一把检查锤,叮叮哐哐敲击接头螺栓。看到螺栓松动,他叮嘱记录的同事,把病害位置和状态记录清楚。
李东鹏正在记录检查数据。王星 摄
“黝黑、精干、笑嘻嘻”,这是李东鹏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这个93年的西北小伙,2013年从东北铁路院校毕业后,辗转南下,成为广铁集团广州工务段大坑口线路车间的一员。从求学到择业,这样的跨度,他说是因为“年轻就要到处走走,去远的地方看看”。
等到他真正成为一名铁路人,用十年时间收获“广工工匠”“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时,发现自己已经在这里深深地扎下根、发出芽、开了花。
不服输,跟自己较劲
李东鹏所在的车间管辖着110.6公里正线,206组道岔,以及5个正线大战场,小半径曲线有18条。
“刚来上班第一天,就赶上人工道床清筛,整个人变成了灰土人,干活有点猛,第二天吃早饭手都不稳了,筷子搭在碗沿上铛铛铛地响。”
即便这样,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和他同一批入职的,干起活来都十分卖力。“我不服输,又爱较劲,示弱是不可能的。”
李东鹏正在检查道岔滑床板状态。王星 摄
就这样,在现场锻炼了两年后,2015年7月,他被提拔为沙口线路工区副工长。此后转战多个线路工区,其中不乏一些环境偏僻的地方。
“环境是差了点,但我进步了啊。”回想过去,李东鹏的言语间不无自豪。为满足车间班组的生产需要,哪里需要,他就去哪里。他从不抱怨,也相信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练人。走马灯地换工区,让他对整个车间的设备相当熟悉,遇到的问题越多,他技能水准就提升得越快。
李东鹏正在观察钢轨高低。王星 摄
从副工长到工长,角色不一样,操的心、担的责就不一样。工长是班组的“领头羊”,要能服众,工作才能干得顺。
就像他说的,“人家会的你得会,人家不会的你更得会,不然你凭啥呀!”
多听多看,能多学就多学
“前辈优良,吾辈发扬”,对师傅,他从来都是赞不绝口。
“我师傅在我刚来时,毫无保留地教我。现在我们工区来的新工,只要好学,我也是毫无保留。”
“东鹏哥对我们在工作上生活上都很照顾”“李工长下了道挺和气的,一上线作业就像换了个人,很严厉”,面对工区小伙子的评价,李东鹏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刚来不适应,啥也不会,我师傅倾囊相授,接力棒传到到我这里,我应该这样。”
李东鹏正在用道尺检查钢轨水平高低。王星 摄
平时工区组织比武练兵,只要是他会的,都一点一滴教给年轻人。只要有锻炼的机会,他就放给年轻人来干来练。班组的年轻人,在李东鹏这里待两年,都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好手。
李东鹏的秘诀,就是“现学现用”。他告诉刚入路的年轻人,“刚开始,肯定很多地方没有人家老师傅处理起来有经验,怎么办,就得多学多看,自己动手做。”
从工作到现在,师傅对他工作生活的帮助,可以说无微不至。正是怀着感恩之心,师傅退休后,他每年都会在中秋等节日和师傅的生日,去看望师傅。
正是这种传承,让他能体谅老职工的不易,也能捕捉00后年轻人的困惑,他会想很多办法,融入他们,尽可能去帮助他们。
能担事,就给自己加点担子
从“多看多练”到“独当一面”,责任感是动力,获得感是“催化剂”。
起初,可以独立完成某项工作,能带给他满满的获得感。后来,能解决现场某个实际问题,让他自豪。最后,当很多问题和难题只有他能解决的时候,让他兴奋。
生产任务紧张,在别人可能是负担,对李东鹏来说,这又是一个可以获得进步的机会。“事来了那就担着呗,事遇多了就成长了。”
车间管辖的五个工区都有他的足迹。记得当初在车间搞室内工作时,他“窝在”车间,28天都没离开过车间大院。“上传下达”的工作看起来轻松,实际千丝万缕。当时车间就他一个年轻人,懂电脑又勤快好学,那段时间虽然辛苦,却也让他对整个车间的运行流程烂熟于心。
作为一名工长,他有自己的“管理经”。在作业人员的任务分配上,他会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去安排工作,这样大家干起来都轻松。比如老师傅经验丰富,对线路设备情况更加熟悉,让他们负责防护更加安全放心;比如动手能力强的,就安排上线多一点……
如今,李东鹏就像师傅当年管理工区一样,对每个成员的脾气秉性、擅长的技术,都了然于胸。他相信熟能生巧的力量,“只有多重复,越干才越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