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专访北京大学深圳人文学院执行院长于长江:从“村BA”看乡村振兴

发稿时间:2024-01-07 22:1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1月7日电(记者 牟昊琨 杨月 实习记者 张金霞)作为热搜榜上的常客,最近,贵州的“村BA”“村超”相继出圈。虽然只有露天球场、草根球队,却引得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呼朋引伴、登梯爬墙,更引得多个官方账号同步直播,亿万人次观看。近日,在东莞大朗石厦篮球场,伴随着激情的欢呼声,又一场“村BA”落下帷幕。石龙镇中山东社区、茶山粟边、道滘蔡白、大朗石厦、塘厦林村、南城周溪6支参赛队伍经过数天多轮对战,最终,大朗石厦队捧回冠军奖杯,道滘蔡白队及茶山粟边队分获亚军、季军。

  从一个又一个“破圈”数据中不难窥见,这一年来,“村超”带给人们的影响已经远超体育赛事范畴,它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实践,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时代动能。

  看到“村BA”“村超”如此火热,好多网友不禁问到:一项如此“不专业”的赛事究竟是如何爆火的?它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近日,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执行院长、通识中心负责人于长江,一起找寻“村BA”“村超”出圈的秘密。

  中国青年网:火爆街头的“村BA”,为何有如此非凡的感染力?

  于长江:村民打篮球看篮球,原本是一件最日常最自然最稀松平常的事。因为篮球一直是广大基层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一项活动,雅俗共享、贫富咸宜,想打就打,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打。

  但随着全社会体育活动的产业化潮流,篮球运动的重点,大概是受经济规律的驱动,似乎越来越远离基层,转向了高端高档明星大腕们的展演和成败;平民百姓关注篮球,也只能“眺望”“远眺”——通过广播电视、网络传媒的各种“转播”,伴随着无数产业链环节的运作,才能感知那些遥不可及的重大赛事和形形色色的新闻热点,比如刚刚被热议的男篮国际赛况——毕竟与平民百姓的切身感受有不小的距离。

  篮球最大特点就是平民化,不讲究。回想几十年前物质生活短缺、还没有现在这么多吃喝玩乐机会的时代,篮球就是几大球中民间普及率最高的运动——当时全国城乡各地,篮球架可以说是最常见的一种“高档”体育景观——民间讲实效,不需要太标准的场地,随便一个小地方,包括山地中一块小坝坝、乡村村落中的打谷场、乡镇机关院落中一块空地,即便仅够标准半场的一方空间,只要能支上一个篮板篮筐,就成为“篮球场”,都可以打球打到很嗨……

  我看到在快手“村BA”广东站大朗石厦篮球场,就有75岁的大爷担任计分员,他年轻时也热爱打篮球,从2001年就开始做计分员,至今已经有20多年。

  中国青年网:在万物互联的大环境下,通过互联网直播、社交媒体短视频等现代传播手段,给那些可能永远不会被大众所看到的人或事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展示的平台,让那些真实而又朴素的情感回归大众视线。那么,“村BA”为乡村带来了什么?举行“村BA”对农村体育有什么影响?

  于长江:当下的“村BA”,正像是一系列喜迎篮球活动衣锦还乡的狂欢——当下的“乡村振兴”事业,除了经济、技术、资金下乡之外,太需要这样一种广大乡村民众身体和心情的振兴了!

  现场村民们的热情,体现了古老土地上人们突如其来的跨界、跃层的兴奋体验。同样是球赛,同样在村里,同样是十里八村七大姑八大姨的熟人热闹聚会,同样是老辈眼看着长大的娃们上场打球,但它与以往本地球赛的不同,在于采用了仿佛NBA、CBA、奥运亚运的阵仗和套路,在新的由头、名号、传播方式下,比赛万众瞩目、名扬天下,有成百上千万素不相识的网民在线上围观,而平时在外界默默无闻的草根球员和村民观众,突然“被直播”,成了满世界无数双眼睛直观甚至追捧的主角。

  现场感受着千万观众通过镜头和屏幕纷至沓来、劈头盖脸“砸”向自己的“目光雨”,会油然产生一种“重新做人”的滋味——这种最新影像传播形式,对古老乡土社会的洗礼,究竟能产生什么神奇效应,谁也说不准,我们只能拭目以待!官方数据显示,“快手村BA”广东站、宁夏站、贵州站直播总观看人次都超过了3亿。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村BA”打破过分专业化高档化的倾向,让篮球返回草根化,立即引起各地民间一呼百应的回应,把一个原本并不新奇、早已普及民间上百年的传统运动,生生幻化成一种全新的流行时尚,如火如荼,红红火火。

  中国青年网:“村BA”的出现,是篮球和乡村的的结合,您如何看待“村BA”和乡村振兴的关系,以及这种现象的价值和意义?

  于长江:“村BA”的一个关键价值,就在于他的“村”,相对于各种专业比赛,“村BA”的球技不一定很高,赛场设施不一定很完善,球技不一定多么高难,比赛本身不一定多么激烈精彩,但它却是一个升级版的篮球赛事,关键在于它是全球与草根、传统与当代、运动与娱乐、实景与虚幻等等多种平行世界交错叠加的一场群体嘉年华。置身其中,你总感受到对习惯认知的冲击和颠覆,总感觉哪里不太合乎常理,但又找不出什么是非破绽。

  一种新事物出现,总是强迫我们在眼花缭乱中自我调试,改变旧习惯,融入新现实。“村BA”中一个热闹的环节,就是向观众席抛传篮球,观众争相接球,场面热烈,让人想到古代抛绣球招亲的习俗,在今天篮球运动中再现,古今贯通,恍如时空穿越。

  中国青年网:自从出现直播“村BA”后,越来越多的人,包括许多非篮球迷也加入到“村BA迷”的行列中,欢呼声越来越高。“村BA”为什么能够吸引那么多的普通人成为“村BA迷”?

  于长江:“村BA”的热度表明,很多不是篮球迷的人,可以成为“村BA迷”,因为此篮球与彼篮球不是一回事。我觉得,“村BA”关键就在与“业余”这个核心理念,凸显“非专业”的本色和靓点。换言之,业余就要像个业余的样子,要打出业余的气派、业余的格局、业余的心胸……既然是非专业,就不要再往专业上贴靠,越贴越把自己变成三流四流不入流,还不如另辟蹊径,认认真真把“业余”做成一种新样态。

  与专业平行并行,差异化发展,其精彩就在于弥补“专业”的排他性和淘汰取向造成的诸多阻隔和空缺。我们不妨开拓“业余”这个领域,打破“会”与“不会”、“专”与“不专”的界限,造成一个不讲水平高低与资质贵贱的“篮球乌托邦”。

  中国青年网:与专业的篮球比赛相比,您如何看待业余比赛的旨趣?

  于长江:业余比赛的旨趣就不必纠结于专业意义的球技本身,而在于健身、交往、热闹和展演。说白了,重点不一定在于比赛输赢,而完全可以是为了比赛之外的目的,可以是个人作秀、娱乐狂欢、餐饮旅游、交友征婚相亲、洽谈生意、减压疗愈等等,就像传统民间节庆庙会大集,融入地方特色的划龙舟、狮子舞、对山歌、营老爷、拜妈祖之类民俗活动……在这个取向上,专业性输赢未必最重要,完全可以“共享第一,切磋第二,比赛第三”,也可以彻底不设技术门槛,直接向广大不会打球、没打过球的村民开放,变成民间广场舞、乡间婚庆流水席一样的随来随去、随意出入的活动,这或许也是群众体育的魅力所在。

  中国青年网:火出圈的“村BA”给我们哪些启示?

  于长江:既然让体育运动回归基层,就真的“如归”,不要见外,要让村里所有人都有自信,不管有没有专业训练,参没参加过比赛,不管从小就玩还是半百出家,不管是身体矫健还是弱不禁风,都可以拿起篮球扔几下,过一过篮球瘾……在一个处处都讲究专业、职业、资历、头衔的时代,能让一个啥都没有的人,鼓起勇气干一件不是自己专长的事,也是颇有难度和价值的!

  让篮球回到民间,回到人们日常生活中,也就回到人们的心中,篮球代表的优秀精神品质,也会融入我们乡村每个参与者、推动者和引领者的知、情、意之中,助力新时代新乡土文明的建构和复兴。不仅在村里、镇上玩起来,也让大家凭借一个手机屏幕就能看到各地特色赛事大联欢,让普通人的篮球、让乡村被看见。

责任编辑:杨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