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莆田11月18日电(记者 秦亮)在福建莆田,有一条水边栽满了荔枝树的美丽溪流,名为木兰溪。它西起山脉,东入大海,全长105公里,是莆田人的母亲河。木兰溪名字虽美,却曾是一条水患频繁、桀骜不驯的大河。历经20多年持续综合治理,木兰溪变身为造福人民的安全之河、生态之河、发展之河。
木兰陂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景区景色。中国青年网记者 秦亮 摄
近日,“江山如画”网上主题宣传活动福建全媒体采访记者团来到莆田,走进木兰陂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景区、木兰溪防洪工程,徜徉在木兰溪“十里风光带”的美景中,了解莆田人民跨越千年的治水故事。
“在我看来,木兰陂是莆田最亮丽的名片。”行走在风光秀美的木兰陂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景区,莆田市委网信办主任黄少敏这样介绍。黄少敏所说的木兰陂,就位于木兰溪距入海口25.8公里处。这座200多米长的古堰,犹如巨大的石头钢琴,横卧在木兰溪的溪流间,弹奏着美妙乐曲。
木兰陂古堰。中国青年网记者 秦亮 摄
木兰陂,跨木兰溪而建,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五大古陂之一,被誉为“福建的都江堰”。它是中国东南滨海地区拒咸蓄淡工程的典型代表,是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当地史料记载,木兰陂历经三次修筑,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曾两次因选址问题刚建成就被冲毁,最后在侯官人李宏和福州鼓山寺僧人冯智日协作下,于1083年建成。
木兰陂建成前木兰溪泛滥成灾,海水因涨潮溯溪而上,潮去洪退,盐碱遍地,木兰溪两岸的南北洋平原只生蒲草,不长禾苗。木兰陂建成后,咸淡水分开,一边为淡水、一边为滩涂,上引溪洪灌溉、下阻海潮侵蚀,“蒲田”始为“莆田”。近千年间,木兰陂始终发挥着引水、蓄水、灌溉、防洪、挡潮、水运的综合功能。
木兰陂展现了古人治水的决心和智慧,基本驯服了河海交攻、水流漫野之灾,但并未完全消除木兰溪水患。木兰溪弯多且急,河道狭窄,下游河道直线距离仅8.7公里,弯道却多达22个。遇到天文大潮和强降雨,就会形成洪、涝、潮三碰头,洪水极易在两岸形成漫溢,形成严重的洪灾。
据统计,1952年至1990年,木兰溪平均每10年发生一次大洪水,每4年发生一次中洪水,小灾几乎年年有,给沿岸工农业生产及群众生活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对于世代住在木兰溪边的莆田人来说,发大水仍是心头大患。
对此,68岁的城厢区张镇村村民傅石雄深有感触。记忆中的木兰溪几乎年年发洪水,洪水一来,稻田就被淹掉了,几乎颗粒无收,更别说房屋倒塌、家园被毁。莆田市委网信办综合科科长廖小波表示,自己曾是一名武警战士,以前几乎年年参加抗洪救灾。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上个世纪末。
武警战士解救被洪水围困的居民。中国青年网记者 秦亮 摄
其实,早在1957年,木兰溪治理工程就曾被提上议事日程,但因其工程技术难度大迟迟难以动工。1999年10月17日的一场超强台风,导致莆田倒塌房屋近6万间,被淹农田45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31亿元。正是这场洪水促使政府下决心一定要彻底解决水患。当年年底,经过国内权威水利专家的多重论证与技术试验,福建省开始木兰溪改造工程。2003年,木兰溪裁弯取直工程完成,原来16公里的行洪河道,被裁直为8.64公里,堤坝也同步建设完成。2011年,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全面建成。莆田市主城区“洪水不设防”的历史就此结束。
谈及防洪工程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傅石雄喜不自禁:“现在,我们再也不怕洪水了,洪水来了也不用跑了。城市的环境更美了,我们也住进了新家。”据了解,配合木兰溪河道裁弯取直工程,莆田政府对很多地方整村拆迁,村民们离开了土坯房,住进了新建的高楼。傅石雄就住在木兰溪“十里风光带”附近。他现在经营着一家水果采摘园,不忙时每天都会来溪边晨练,老伴儿则喜欢和姐妹们一起跳广场舞。他说,不仅是附近居民,连莆田其他区的市民,省内、省外游客也会慕名而来,环绕木兰溪畅游、骑车。
游人结伴行走在木兰溪“十里风光带”。中国青年网记者 秦亮 摄
莆田开通“荔林水乡水上巴士”,培育集观光、文化、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新业态。图为记者乘坐水上巴士,观赏到的“城市绿肺”美景。中国青年网记者 秦亮 摄
据了解,当前,莆田正围绕“千古木兰溪、百里江山图、十里风光带”总体思路,努力打造集遗产保护、生态修复、水利科普、多维体验为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同时,以木兰溪治理为总抓手,全方位展开妈祖故里文化名城、匠心制造产业新城、山水诗画生态韵城、通江达海战略港城四城辉映的和美莆田建设。木兰陂水利风景区建设,经历了木兰溪的千年沧桑,也见证了一座城市、一个流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