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多彩民族有多彩|“单拐阿此”带领乡亲们蹚出致富路

发稿时间:2023-09-12 10:4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怒江9月12日电(记者 牟昊琨 张玘云)家“挂”在峭壁上、“藏”在云端里,家门不远处就是万丈深谷……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面对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人们从未停止过抗争和探索。如今,一些先行者不但自己脱了贫,还带领更多人走上致富路。

此路恒正在制作傈僳族服饰。中国青年网记者 牟昊琨 摄

  近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贵州、广西、云南省(区)党委网信办及光明网共同主办的“多彩民族有多彩”网络主题活动来到了全国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福贡县群发民族服饰加工专业合作社非遗工坊,听傈僳族致富带头人此路恒讲述他的故事。

  现在一说起这个傈僳族汉子,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亲切地称呼他为“阿此老板”。

  然而,此路恒曾经一度被自卑笼罩。7岁那年,因小儿麻痹症,此路恒落下左脚残疾,从此不得不依靠拐杖行走。“不能跑、不能跳,连扫地也不行。”此路恒怕同学笑话,在小学五年级时辍学了。

  看着儿子的生活黯淡无光,此路恒的母亲心急如焚,她鼓励儿子:“你腿不行,脑子可好着呢!”同时,又用激将法:“再这样荒废下去,就真成废人了!”母亲一语惊醒梦中人,此路恒咬咬牙,“我要自己干出点样子来,绝不能成为家里的负担。”凭着这个信念,此路恒开始了“折腾”的人生——承包建筑、种菜种瓜、养猪养鸡……他不断尝试。

  功夫不负有心人。发家致富的门路被此路恒试了个遍,终于,生活为他打开一扇窗。

  赤恒底村是傈僳族聚居村,村民都熟悉服饰加工的传统手工艺,此路恒的妻子娜丽沙更是一把好手。200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此路恒发现手工织的麻布直接售卖利润低,但做成衣服卖,价钱就能翻几倍。“做民族服饰加工,说不定能行。”有了这个想法,此路恒激动得几宿没睡。

  认准了商机,就扎进去干。此路恒毅然将小卖部转让出去,转让费购置了缝纫机、边缝机、熨斗机等设备,开始从事民族传统服饰加工。

  事业刚起步,此路恒却犯了难。如何设计出款式新颖、受人欢迎的民族服饰?“我那时就整天琢磨,脑子里全是各种衣服样式。”挖掘整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邀请专家培训、外出考察学习……为了设计出新颖的款式,此路恒凭着一股钻劲儿,加上出色的手工技艺,制作出来的民族服饰迅速走红,各种订单纷至沓来。

  福贡县群发民族服饰加工专业合作社非遗工坊。中国青年网记者 牟昊琨 摄

  2013年,随着服装生意越做越大,此路恒成立了合作社。目前合作社的产品主要以傈僳族、怒族民族服饰为主。根据客户需求,此路恒还带着大家不断丰富品种,设计新样式。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合作社的产品有了品牌效应。现在,合作社每年的生产能力达到了4万套,产品除在怒江州本地销售,还远销缅甸、新加坡、泰国、日本等地。

  2018年,此路恒将合作社搬到了鹿马登乡阿路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他想带领更多的群众共同踏上致富路。

  搬迁群众余局花是合作社社员之一。“我在车间主要负责裁剪工作,车间效益好的时候,我每月有5000-6000元的收入。我丈夫身患肌肉萎缩症,在车间做缝制工,每个月也有2000元的收入。多亏了合作社,让我们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余局花说。

  “我们这个产业不仅可以增收,还可以传承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村民们干活的时候,自信多了。”此路恒说。

责任编辑:杨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