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人并不是只会简单的重复劳动,只要技能加身,一样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创新。”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在丝线的经纬之间,西安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细纱车间教练工汪丽丽,见证着纺织业迈入科技产业化时代,也依靠不断的技术创新,织就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一个动作重复上千次,做梦都在练习动作
2008年,16岁的汪丽丽来到西安,在纺织厂里做工,与姐姐做伴儿,“先找个工作干着,不行了再换。”抱着这样的想法,她成了一名纺织工人。
纺织厂工作很辛苦,噪声大、环境差、三班倒,庞大机器工作的声音总让她无法专心,尤其到了晚班,从凌晨一点半工作到早上八点,汪丽丽又困又晕,一度觉得吃不消。
上工的头几个月时值盛夏时节,车间仿佛一个大蒸笼,车间里到处都是轰隆隆的机器声和四处飞溅的棉絮,有些一起来的工友打了退堂鼓。汪丽丽也在想,要不要换一个轻松一点的工作,可是看到设备机前,老师傅们的操作如行云流水,仿佛根本不受环境的干扰,她心想,“为啥人家能行,干得又快又好,一行行,行行行,纺织我也行,我还要比他们干得更好!”汪丽丽认为,干一行爱一行,她立志要做就做最好的值车工。
接线头、换粗纱......这些是作为纺织工人最基本的工作,也最见功夫。接线头从掐头开始,每次线断要重新接上,必须先把线头掐断,然后跟机器上的线对准,要求掐头必须掐得又直又挺,接好的头没有痕迹。线头想系得小,手就要又快又准。
换粗纱更是一门手艺活,靠技艺也靠手感,手太轻或太重都会出现出现疙瘩或打断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分丝,要把粗纱分成薄薄一片的手掌型细丝,还要像练毛笔字一样拉笔尖,把丝轻轻地包卷起来,这些主要靠的就是熟练,太轻丝缠,太重丝断。
汪丽丽刚开始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每天上千次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师傅每天让她在一个专门的房间里面练习掐头,她下班以后还主动把线装在口袋里面带回家继续练。“练掐线头的时候,把手都掐破了,手上一道一道血痕好了又裂,茧子裂了又长。但是掐不好,质量就会不过关,打铁还需自身硬,不能误了工,那时候做梦都在练习动作。”汪丽丽说。
终于,在练习了一周后,第一次下车间时,汪丽丽“接头”成功。“虽然那时候质量还是不过关的,但师父说我练得很好,其他人都达不到。”师傅们看在眼里,常常把她拿来当榜样:“看人家丽丽,那是功夫扎实,你们不好好练,肯定不行!”
追求极致的背后,是无数次的苦练
即使这样,汪丽丽还是对自己不满意,她要当最好的值车工。接10个线头,老师傅们只要二十多秒,她却要三十多秒,她认为自己还是没有把功夫练到家,一直努力提升自己的功夫。
不久后,汪丽丽迎来了参加西安市技能大赛的机会。虽然她进步速度很快,基本功也很扎实,但业务并不拔尖。“我还是不敢跟那些老师傅们比,当时真觉得自己不行。”汪丽丽入行以来虽然积攒了锐气,但她在积年功夫面前还是不敢抬头。老师傅告诉她:“这是一个很好的提升业务的机会,不试试怎么知道呢?我们当年都是这么过来的,你要努力打败我们。”在师傅的鼓舞下,汪丽丽决定参赛。
于是每天下班后,汪丽丽都泡在车间里,争分夺秒练习,有问题就一遍遍向教练工和老师傅们求教。技能大赛当天,压力才真正到来。尽管技能考核项目已经练习了无数次,但由于第一次参赛太过紧张,汪丽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失误。
“有三个裁判看着你,大家都关注你做得怎么样,和平常上工的时候不是一个感觉,操作台比试满分100.5,我打了100.3,掉了一个小纱条,我没看见,其实还是功夫不到家。”汪丽丽反思道。接线头项目,10个线头她接了29秒,最好的成绩是同厂的一个老师傅做出的25秒多。她还是不服气,之后憋着一股劲,把每天工作都当成备赛对待。
要想临场发挥不慌乱,就要做到足够胸有成竹。每次比赛前,汪丽丽都会抓紧一切业余时间练习,每练习一段时间,还要主动找教练工测定自己,找出操作中的问题,再进行改正。终于,2017年,她以接头25秒、吊锭换粗纱26秒的成绩打破公司纪录并成为纪录的保持者。2018年,又以接头24秒、换粗纱25秒的成绩刷新了自己保持的纪录并延续至今。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她的业务能力愈发精湛,先后得到“2018年度陕西省纺织行业优秀员工”“2018年操作大赛操作标兵”“2018年操作大赛细纱短车单项奖”“2020年西安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现在,汪丽丽也有了徒弟,她要求严格,让徒弟们保证质量完全合格的情况下,再提升速度。每到技能大赛临近,她就当起徒弟的陪练,和徒弟你追我赶地练习。“这样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让他们不感到枯燥乏味,师徒嘛,能帮到他们就好了。”她还带领着徒弟形成创新小组,适应新技术、新机器,他们对新机器的新型操作法提出了建议,改变掐头工作的位置,能提高效率和精准度,受到了广泛好评。“现在机器越来越先进了,我们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适应新技术,还要能创新。”汪丽丽说。
有人赞誉汪丽丽是“新时代工匠”,在汪丽丽看来,工匠精神不仅存在于“高、精、尖”产业,也在每一个普普通通的车间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她认为:只要肯吃苦,肯钻研,爱岗敬业,就能在自己的行业闯出一片天。
【记者手记】
匠心接力赛,哨声已响,起跑线上是我和你
汪丽丽在纺织工人岗位上业精于勤,遇到瓶颈后仍不断突破自我,提高技能;不满足于教科书的操作,和大家共同优化作业方式,创新发展,不愧对“工匠”二字。大家对她的美誉不只是对她业务能力的认可,更是对她一直以来尊重、热爱纺织工作的认可。“干一行爱一行,要像老工匠一样一丝不苟,传承手艺;还要适应时代,跟人比较,不能闭门造车。”汪丽丽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在未来,期待着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投身基层实践,用一腔干劲在一片领域用心耕耘,拿出“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劲头,有传承有创新,在祖国建设的大舞台上遍地开花,成为“新时代大国工匠”。
总监制:金锐
监制:王海
策划:杨月 安俐
编导:安俐 沈柏锋
记者:安俐 滕昭宇(实习) 刘蘅仪(实习)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建设性新闻工作坊
剪辑:杨逸凡
统筹:代红玉 高琦
《青年有为》系列微视频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
出品单位:中国青年网
支持单位: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