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11月30日电(记者 宋莉)一个以科学严谨著称的中科院研究所,一群投身于我国科研事业的研究者,他们做的科普节目,频频走红“出圈”。近日,他们又在哔哩哔哩和中科院网络中心联合发起的“格致科学传播奖”评选中,斩获年度创作组织奖项。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他们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科普团队?
“没错,在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请多指教。”2019年3月14日,已经在“科普圈”火起来的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以“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之名正式入驻B站,他们在简介中如是说。B站网友称他们为“中二所”。
第二天,“中二所”第一个视频直播超导体的磁悬浮演示,便收获36.5万观看量,如今,他们已是B站上拥有百万粉丝的明星UP主。
“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在B站上的科普视频(部分)。网络截图
在图文科普已经做得相对成熟的情况下,这支以90后科研人员为主的科普团队“把敢为人先,勇于尝试的科研精神,也带入到了科普工作中”,开始寻求新的突破口,思考科普形式和创意的创新发展。
选择入驻视频平台后,他们深受青少年受众群体喜爱。“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在物理所提供的敢想敢试的氛围下,大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才华也得到充分施展。”在物理所科普团队工作6年的袁嘉浩说。
“中二所”科普探索的成功,无疑为国内的众多科研机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那让科研人员从幕后走到台前做科普,难吗?
想要做出青少年喜爱的科普视频,那最懂年轻人的当然是年轻人!
拥有物理专业背景、具备较高科学素养的五十余名90后青年科研人员是“中二所”科普团队的中坚力量。物理所研究生部秦晓宇介绍,这个以博士研究生为主的团队,每年会经历招新纳新、培训、竞聘“上岗”、新老接替。
在中科院院士专家、研究员等科研工作者的加持下,年轻人们利用课余时间,每周开科普选题策划会、研究新媒体账号运营、琢磨、设计“花样”小实验、大胆尝试出镜科普直播……除了专栏、讲座、公开课这些“常规科普”外,他们用设计巧妙的实验、脑洞大开的内容、幽默通俗的讲解、奇思妙想的直播,坚持不懈的尝试,让青少年受众看到科学的更多可能性。
无论是在公众较为熟悉的量子、光学、纳米、超导、清洁能源等学科,还是较为小众的其他科研专业,把厚的学问变薄、深的学问变浅——正如他们在一篇推送中所写的,“做科普,可不是小打小闹!”
“B站每周三晚8点的直播,没有特殊情况,可以说‘雷打不动’。”袁嘉浩算了一下,仅科普直播,“中二所”自账号成立以来,已经做了大约200余场。
一年一度的“公众科学日”是物理所坚持18年的老传统。今年,他们将线下科普转为线上直播,院士专家、青年学者和B站科普UP主们联合开启了一场10小时不间断的科普直播。网友云参观了物理所国家级和院级的重点实验室;观看了银镜反应、滴水点火烟花秀等实验;在“流言终结者”“科学真下饭”等其他直播环节,他们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科学,吸引大家积极参与,真正做到让科学知识成为流行爆款。
即便如此,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环境,他们也感觉想要吸引人变得越来越难。但是,他们一直在“整活儿”,根据不同平台的粉丝画像研究更有针对性的科普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用图文、视频、直播等形式解答热门科学问题。
今年,中科院博士生自己填词自己唱的《最伟大的物理》走红,网友惊叹:不看解读听不懂歌了;11月是中科院73周年校庆,“中二所”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推出了“科到了”专栏,向各学院高校师生征集各类科普知识和脑洞;他们还拍摄推出了12集科普轻喜剧《闹起来,费先生》等。
多年的科普工作积累,他们被网友称作科普界玩梗大师、中关村段子手、中科院网红……从科研机构到“科普网红”,“走红”后的“中二所”,难免也会听到一些网络“杂音”。但他们认为,“所谓网红更多的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借此可以让科普传播更有声量,让更多人开始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才是他们的初心,“这么多年,这份初心未曾改变,未来也是这样。”袁嘉浩说。
同时,这群年轻人们也有共识:“科普可以普及和通俗,但是不能以牺牲科学性为代价。”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如今,在构建新时代科普生态命题下,越来越多的科研所、科学馆、博物馆等专业机构加入“新媒体科普”行列。“这是一件好事,可以推动科研与科普深度融合。”秦晓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