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子女与父母就近居住,还有哪些“绊脚石”? | 媒体札记

发稿时间:2021-11-27 18:27:00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任冠青 中国青年网

  前两天偶然刷到一个视频,讲的是北京的一位设计师为照顾双方父母,从海淀搬到通州居住的故事。房子有350平米,里面住着5个大人和设计师的一儿一女。对于这条内容,弹幕的关注点也各不相同,有的感叹这简直是“人际关系hard模式”,有的表示对三代同堂的热闹、舒适羡慕不已,还有不少网友直言“房价劝退”“钱包不允许”。

图片来源:中国政府网截图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发布。其中,有关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的内容,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对于这个问题,不管是上述设计师进行房屋置换的取舍,还是弹幕里各个层面的考量,都不失为理解当下人们所思所想的一个切面。

  能否与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受到主观意愿和现实条件的双重影响。红星新闻的一篇评论指出:父母与子女是否愿意共同生活,与不同家庭的亲缘关系是否和睦有关,也存在一种阶段性错位。比如,很多年轻人在单身或刚结婚时,不愿意与老人同住;一旦有了孩子,家中老人就成了帮忙带孩子的主力。

  此外,日常作息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婆媳、翁婿等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现代人对独立空间的更高要求等,都会成为人们的现实顾虑。上述视频中的设计师就分享道:由于父母晚上九十点钟就休息了,自己和妻子晚归时就要特别小心,回家后先把狗按住不叫,以免父母被吵醒。光明网的一篇时评认为:“在此情况下,就近与父母居住可能是一种更好的方式,即保持‘一碗汤的距离’,双方既可各自独立,又能相互照顾。”

  除了主观意愿,外部条件的制约也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子女迁徙到大城市,父母留在中小城市是一种常态。子女要照料父母,就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回到家乡发展,另一种是将父母接到身边。

  对于第一种方向,澎湃新闻的评论文章分析道:“三线以下城市生活成本低,生活节奏慢,但就业也面临困难。”与此同时,两地在经济、教育、医疗水平等方面的较大差异,也会削弱子女的返乡意愿。

  《经济观察报》评论更是直言:“这种迁徙,对个体而言,属于自主选择,但从整体上看,不符合家庭的行为规律,也不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人类乃至生物的繁衍生息,都是资源向下一代倾斜的,要求子女家庭为了老人牺牲自己的事业,孙辈的学业回老家,不现实。”

  而要让子女有能力将父母接到大城市居住,则需在住房、医保、公共设施等方面打通政策堵点。光明网评论认为:“需要在住房政策和房价上进行调整,有利于家庭买得起或易于租住两套房,才能满足成年子女与父母就近居住的养老条件。”

  让住房更适应三世代的居住模式,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许多城市房屋都是依照小家庭的日常起居设计建造的,在面积、容积率、户型等方面并不能满足五人以上的生活需求。通过合理的空间划分,让每一代人都有一定的独立空间,有助于营造更加舒适、和谐的家庭氛围,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在小区内增加更多适老的配套设施,设立老年大学,丰富老年社区活动等,也能让随迁父母避免“每天只能围着孩子转”的枯燥,变得更为开心、充实。

  此外,就医是否便利,是老年人选择居住地的重要因素。澎湃新闻评论指出:“目前,我国失能或部分失能老年人约有4000万人,75%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老年人‘长寿不健康’问题凸显。如何从政策层面推进老有所医,是一个严峻的课题。”而诸如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等政策,则有待进一步加力。

  由此不难看出,要真正实现子女与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仍有不少现实性困难有待解决。对此,红星评论认为,这一意见代表的是一种政策倾向,是对养老的制度性安排。“简单地说,就是它要通过政策调整,搬离那些阻碍了成年子女与父母共同生活的‘绊脚石’。”

  媒体札记,中青报评论员带您品评一周时事,我们下期再见。

责任编辑:工蚁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