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于朦胧徜徉在“玉石之都”,探秘指尖上的传统技艺

发稿时间:2019-12-25 10:51:03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张浩祯 中国青年网

  

  没有吃过“西瓜烤肉”,不敢说自己到过和田。将熟透的西瓜瓤掏出,加入调味后的羊肉烤熟即可享用。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夜市里,这样的烤肉麦麦提托合提·图如普一天可以卖出30多个。

  52岁的老党员麦麦提托合提·图如普是墨玉县推荐到和田夜市就业的贫困户,自夜市开业起便在边铺卖烤肉。去年,和田夜市响应政府号召助力脱贫攻坚,由各乡镇推荐贫困户到夜市就业,麦麦提托合提·图如普就是其中之一。农民出身的他以前是“靠天吃饭”,现在经过培训后上岗对他来说是“极好的事”。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

  和田地处新疆南端,这片被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昆仑山夹在中间的广袤土地,所辖的8个县市大多数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其中民丰县于2017年摘掉了贫困县帽子,和田市、和田县有望在今年“摘帽”。而这片拥有独特地理位置和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地区,也面临着传承与发展非遗项目的挑战。

  2019年7月,《乡间的行者》节目组走进和田,以脱贫攻坚行动为拍摄核心,力求真实记录基层脱贫攻坚的鲜活场景。“我们邀请到了出生于新疆的青年演员于朦胧,希望通过他的视角来观察、记录和田。”节目负责人说。

  和田地区作为深度贫困地区,各县市力争为更多人带来就业机会,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增收,共享社会稳定红利。当于朦胧在和田夜市品尝到从土堡似的沙堆捧出来的“西瓜烤肉”时,仿佛已穿越到麦麦提托合提·图如普所描述的漫天沙土中,感受大自然赋予和田的魅力。

  “以前在度假村的户外天然沙坑里做西瓜烤肉,现在夜市经过改良后有了专门的灶台,非常方便。虽然也是在沙堆中烤成的,但是不会再害怕吃到嘴里的是沙子了。”麦麦提托合提·图如普说道。

  在和田夜市,麦麦提托合提·图如普每天从中午12点工作到晚上12点,夜市边铺的中心位置便是他的店铺。除了卖西瓜烤肉,西瓜炖鸽子、库麦其、沙子肚包肉也是店铺的“爆款”。

  和田地区团委扶贫干部蔡荣鑫告诉节目组,由各乡镇推荐的贫困户如果有手艺,夜市便会对其进行技能培训并支持其在夜市创业,如果没有手艺,也可以成为夜市的服务人员。“现在的75家建档立卡贫困户中,80%是服务人员,20%是创业人员。对于创业人员,夜市会配齐基本设备并免去租金,吃、住全免,一般情况下扶贫一年以后,大多数人可以脱贫。”

  对于众多贫困户来说,和田夜市不仅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更像是他们的家。夜市承担了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助力脱贫攻坚的使命,解决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创业问题。目前,已解决了共计380户贫困家庭就业问题,其中外地创业商户110家,和田当地居民270家,并续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75户,吸纳上千人就业。

  “脱贫”两个字,对于和田纳克西湾地毯厂的工人来说同样意义非凡。

  画图、上经线、织毛线、上纬线……如此循环往复便可以织成一条条地毯。走进纳克西湾地毯厂的生产车间,我们会看到这样一幅画面:绷线、织毯、剪去杂毛,几个妇女坐在一起手上忙碌着。

  她们大多数是来自周边乡镇的贫困户,用传统手工精心纺织着和田地毯。“现在我们地毯厂共有6个扶贫车间,280名员工中有122名贫困户,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已经有114名员工脱贫。”纳克西湾地毯厂董事长助理麦吾兰·木合塔尔介绍道。

  和田当地人常说,纳克西湾地毯厂仿佛玉龙喀什河畔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颗明珠也将继续照耀着无数贫困家庭。

  一方木桌与一个馕坑的黄金时代

  和田地区不仅拥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之地。节目导演黄松希望寻找到那些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结果发现这些技艺并没有消失,反而在脱贫攻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焕发出了蓬勃生机,“不少贫困户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之中,通过改造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了收入增长,从而摆脱了贫困境地。”

  用杆秤将金子称重后,融化成金丝、金片,在一方木桌上将金子捏成各式各样的花形,最终制作成一件件精美的金银首饰……这是和田市手工艺人阿布都吉力力·斯依提过去几十年一直在做的事。

  1961年,小学毕业的阿布都吉力力·斯依提跟着父亲学首饰制作手工艺,勤奋好学的他很快便掌握了制作技能,技艺越来越精湛。六年后,他被选入和田县二轻局工人部队,此间单独做出的几款首饰成了维吾尔族常用的传统首饰。

  和田市纳尔巴格街道方圆26公顷的区域因为巷道是一圈一圈分布,被当地人称为“团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团城一条街是有名的花鸟鱼虫交易市场。古鲁巴格白髯老人的陈醋铺、穷愁潦倒的红鼻子老板的杂货店、俄罗斯式茶炊中沸水流淌的茶馆……这些由木板拼凑的店铺歪斜窄小,在尘土飞扬的街巷格外醒目。阿布都吉力力·斯依提的金饰店就开在这条街道。

  “第三产业开放后,我在家里的院子开了小商店,慢慢地各地州都知道了我的手艺,附近县市慕名来购买首饰的顾客很多。”阿布都吉力力·斯依提回忆道,“但是当时的老城区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巷道全是沙土路,居民的生活不是很便利。”

  2016年,和田市开始实施老城区棚户区改造工程,重点对“团城”进行改造,阿布都吉力力·斯依提的老房子被列入了第一批改造计划。如今,他的家摇身一变,成为了“团城”民俗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们家是党的惠民政策受益者之一,原来的旧房子改造成了现在漂亮的花园,每天都有人慕名而来参观。我也将自己的手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每一个上门求学的徒弟,希望他们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继续发扬这门手艺,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各民族文化的呵护。” 阿布都吉力力·斯依提说道。

  现在的“团城”被涂上了一层现代化的色彩,建筑风格是南疆典型的传统样式,其中“阿依旺“居民建造技术被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阿布都吉力力·斯依提创作的耳饰也已提交有关部门预列入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

  像阿布都吉力力·斯依提一样的手艺人在和田市还有很多。如果你听到了“烤包子熟了“的吆喝声,一定是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麦麦提敏·图尔迪的烤包子店。

  麦麦提敏·图尔迪自幼和小有名气的舅舅学习制作烤包子。1986年,年仅20岁的他手艺学成后,自己开了间40平方米的烤包子店。烤包子味道好,很快在乡里出名了,渐渐名气传到了和田市区乃至整个和田地区。

  到了1996年,40平方米的店铺已远远接待不下慕名而来的客人,麦麦提敏·图尔迪在老店斜对面找了间合适店面,将店整体搬到了新址,新址面积达200多平方米。如今,他的烤包子店已有31年的历史,名气也越来越大。

  “做烤包子很辛苦,30多年来,每年除了过年过节休息两三天,其他时间都没有休息过。做烤包子看似简单,其实需要高强度的工作,和面和得胳膊肿疼还要继续和,切肉时不小心把指头切破还要忍痛继续切。”麦麦提敏·图尔迪告诉节目组,正是因为做烤包子辛苦,所以当年和他一起当学徒的人,后来都没有从事做烤包子的工作。而他能坚持下来是因为肩上担着无形的责任,他要把舅舅的手艺传承下去。

  刚开始时烤包子店根本招不上人,这门技术培训需要消耗很多时间,店铺没有名气,收入也不高。“幸亏国家有了扶贫政策,不仅给周边村子的人提供免费培训,教他们国语,对贫困户还有补助”,麦麦提敏·图尔迪说道,女工有了钱给孩子买东西,男工可以补贴家用,很多村子里的人都愿意来这里工作。

  每天中午饭点时,当新一坑金黄的烤包子熟了,后堂就会传来响亮的“烤包子熟了”的吆喝声,这吆喝声就像吹响了集结号,大批客人涌到桌前“抢”。说是“抢”丝毫不夸张,手慢一点等很长时间都“抢”不上。

  现在,麦麦提敏·图尔迪的包子店可同时容纳300人,平均每天卖出1300个烤包子。2013年他被评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维吾尔族和田果西格尔地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当于朦胧一路走来品尝到金黄的烤包子时,心中对于传统手艺传承的顾虑也逐渐消失,“看到这些非遗手艺及这些手艺人的时候,我对我们国家、民族的文化传承更有底气和信心了。”

  

  出品人:张坤 柳晓刚

  总顾问:毛浩 胡志鹏 张鹏

  总监制:闵捷 石闻一

  总制片:付豪杰 马芳 马菁菁

  监制:唐 轶 董丽芳 葛凡

  策划人:丁汪敏 朱晓颖 邵佳

  总统筹:沈少博 刘莹璐 李鹏 傅寒青

  总导演:黄松

  编导:黄松 罗敏 张浩祯

  后期指导:李雪静

  宣传统筹:张浩祯

  视频:《乡间的行者》节目组

  供图:《乡间的行者》节目组

原标题:于朦胧徜徉在“玉石之都”,探秘指尖上的传统技艺
责任编辑:工蚁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