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女专家:17年如一日 一心只为一件事

发稿时间:2019-08-06 08:56:00 作者:王增强 何玲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6日电(记者 王增强 通讯员 何玲)何京江,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数据处理专家,从事测控数据处理软件研制及大数据应用研究工作17年,参与完成“嫦娥工程”、“北斗工程”等航天发射任务100余次,解决试验任务中多项关键技术难,两次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数据处理专家何京江。图片来源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数据驱动创新,创新赋能航天。”40多岁的何京江,谈起自己所做的事情,话语虽然如莺儿般温柔,眼神却似鹰一样的坚毅。

  这是大数据的时代。数据,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推动生产生活新的革命。

  早在2012年,大数据开始引发普遍关注之前,何京江就已敏锐地察觉到了这场革命行将带来的机遇,一份关于航天大数据应用的构想就已经展开。

  “构建覆盖整个发射场的数据中心,对海量的测试发射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和深入分析,采取丰富的可视化手段来展现航天发射过程中的业务信息、任务态势、趋势预测,从而获得更加直观、丰富、深入、准确的内在关联,实现从数据到信息再到知识的转化,提升操作手的洞察力、指挥员的决策力和组织的优化改进能力。”光从字面,都能窥见这份构想的美好。但想让构想成为现实,却远没有这140个字描述的那么简单。数据可视化是大数据领域所有价值的呈现,而航天领域的可视化,缘其数据总量更多,精度更高,价值更大,一直被誉为数据可视化领域之巅。

  “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您选了一道难题中的最难题?”

  “可能吧,但又有什么关系呢?试想,当时变幻的海量数据呈现在眼前,是一幅多么壮美的景象。能在后台注视着这一切,会不会有接近航天员从宇宙俯瞰地球的感觉?惊喜而震撼。”何京江说。

  她将钟爱航天事业的炙热初心和创新登攀的倔强执着展露无遗——只要是航天发射能力提升所需要的,管他翻的山会有多高,过的坎会有多难,走的路会有多长,只管风雨兼程地往前赶!

  航天测发该如何应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数据中心需要哪些软硬件基础?怎样确定数据管理服务中心与任务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数据资源在时间、空间、业务上的交互共融?……从2012年到2014年,何京江利用无数个夜深人静的夜晚、牺牲了许许多多的假日,在回答一个个问题中清理着思路,在研究一个个课题中探寻着方向,奋力描绘着数据应用的全新蓝图,用心规划起数据中心的宏大方案。

  2014年底,上级就“航天发射场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进行了批复,紧随而来的是专项任务的通知和千万经费的下达。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何京江坐不住了,在她看来,立项就意味着,真正的战斗开始啦!

  很快,一支涵盖测发、测控、通信3大系统、由36名骨干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她的带领下,同时向数据服务平台、数据资源库、数据管理体系、数据分析应用系统的研制发起了冲锋!

  建设数据中心是一个庞大的、长期的、艰巨的工程,需要一个团队静下心来密切协作。除了技术本身的瓶颈需要攻克,何京江和她的团队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她所在的技术部被中心赋予了总体部、智囊团、蓄水池、孵化器的多重重要职能,而每一名技术部人也肩负着多重身份、多个岗位和多项责任:星箭测试发射,他们是精细指导的系统工程师;任务排故解难,他们是把脉看诊的智力支持;测发能力建设,他们是能参善谋的总体设计师;科研创新发展,他们是登高望远的领跑者……一边是压茬推进的高密度航天发射任务,一边是并行串行展开的紧前科研任务,作为中心资深的数据处理专家,何京江的焦虑,让人意外,亦在情理之中。

  码代码、写程序、编软件、装硬件、调设备、录数据、测应用……无论是小到一个程序的敲定,还是大到系统构成的设计,何京江样样都亲力亲为,事事都冲锋在前。

  “白天跟任务,晚上赶项目,周末接着忙,大家都恨不得一天能有48小时可以用,一半来干发射任务,一半留给数据中心。因为我们心里都清楚,项目进度快上一小步,中心航天发射能力的提升才有可能迈上一大步。”采访中,何京江对项目进度的急切,让人感动,而这个团队对于自主的坚持,更令人动容。

  如果花钱把国外那些成熟的系统、软件拿来用,工作肯定轻松很多。但是,被人家捏着脖子,数据中心的运行安全将无法保证,发射场的信息安全将无法保证。项目一开始,“全自主可控”便成了所有人共同的坚定的选择,哪怕难很多、累很多。

  国产硬件兼容性不够,他们就一遍又一遍的协调厂家改;软件性能优化不足,他们就一遍又一遍的自己测自己改;再不行,他们干脆撸起袖子,自己编软件。仅在软硬件平台进场测试的过程中,他们就对产品功能性能的优化提出了上百个改进的问题和建议。

  2018年9月,数据中心应用软件系统建设通过中心验收;2019年4月,数据中心服务平台基础软硬件建设通过中心评审。如今,通过几次发射任务的运行检验,何京江心心念念的数据中心,实现了对任务数据的自动抽取、清洗与加载,以统一的视图开始向指挥员、操作手们提供数据分析服务。

  当火箭某遥测参数自助分析软件,通过数据中心服务平台,抽取历次任务数据进行分析,以形象直观的曲线对比分析出遥测参数变化趋势,何京江欣喜若狂,几年的辛苦初见成效,就如同一位母亲听到自己历尽千辛孕育的孩子,第一次呼唤妈妈一样。

  坚守机房百日枯,甘坐板凳十年冷。这句话,就是何京江和她的团队最为生动的诠释和写照。4年时间,1400多个日日夜夜,期间滋味,如鱼饮水,只有参与其中的人才能体会。在“了不起”的点赞声里,何京江并没有因为短暂的喜悦而感到放松,依旧急切而焦虑。

  急的是:数据中心的虽然通过了验收,但技术成熟度远未达到智能应用的预期。

  焦的是:她有了更高的目标,要将数据中心打造成国内发射场系统的精品数据工程。

  历史任务数据的抢救、数据职能分析水平的提升、运行管理机制的完善……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太多太多,而对于何京江而言,“一心一意,航天强国,责无旁贷。4年不会是终点,仅仅只是起点。”

责任编辑:吕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