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脱贫攻坚贵州行:“绿果子”奏响修文县的致富乐章

发稿时间:2019-07-30 13:49:00 作者:乔佳新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贵州7月30日电(记者 乔佳新)一颗颗“绿果”变“金果”,这是所有修文人从未想到过的事情。来到贵州省修文县谷堡镇猕猴桃种植基地,所有人都被高原上的猕猴桃林惊呆了,一株株猕猴桃树在T形架的牵引之下,呈现出满山遍野的碧色,好不壮观。

  修文县的猕猴桃林。乔佳新 摄

  2011年,修文县成立了猕猴桃项目指挥部,统筹协调全县猕猴桃的产业发展工作。谷堡镇镇长陈万兵说,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

  2009年,在外打工的黄良华得知家乡正在鼓励青年反乡创业,毅然回到修文县,继续种起猕猴桃。镇政府为了鼓励农户种植,给果农提供了各项补助金和技术指导。这让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黄良华有了“在家门口就能把钱挣”的感觉。

  种植大户黄良华。乔佳新 摄

  如今,黄良华已经是镇上的种植大户,由刚开始的20亩猕猴桃林,发展成现在的120亩。去年,他的猕猴桃卖了60多万元,年纯收入超40万元……

  “刚开始的时候也不行,没有集中化生产。果子的质量参差不齐,卖不了多少钱。”黄良华无奈道。为了解决种植中的困难,修文县开始转变生产方式,帮助果农们梳理科学的种植观念,实行统一化管理。陈万兵说,“我们如今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种植管理,这样结出来的果子,质量有保障,标准统一,实行统一的病虫害预防,还能帮果农们节约成本。”这样的管理模式不仅节约了生产成本,还打造出了修文猕猴桃的品牌。“以前猕猴桃只有三块钱一斤,现在已经能卖到六块钱左右了。”

  猕猴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乔佳新 摄

  果农黄林是合作社的社长,合作社是2012年成立的,有28位果农组成,果农统一用肥,统防统治,去年,合作社的总收入是800多万,扣掉成本之后,净收入是500多万。

  “今年主要是因为天灾,因为冰雹,很多猕猴桃的枝叶被毁,产量也会缩减。”但黄林表示,他不希望因为今年减产而提高果子的价格,自己更愿意让猕猴桃的价格平稳一些。一方面,果子价格浮动太大,对整个市场来说不是好事,可能引起下一年果子贱卖。另一方面,修文县是王阳明“龙场悟道”的地方,所以修文县的猕猴桃也被称为“良心果”,“自然不能趁这个时候提高价格。”黄林说。

  正在生长的猕猴桃。乔佳新 摄

  “那里就是我的店呀。”面对记者对这家民宿的好奇,黄林骄傲地介绍到。他现在也走“猕猴桃+农家乐”的模式。每年9月底,有很多人来这里旅游摘果子,“9月底果子成熟,很多人来这里旅游,我们这里有猕猴桃林的摘果子体验项目。”“摘完果子可以来我的店里吃点东西,晚上累了我这里还提供住宿。”黄林表示,每到果子成熟的季节,农家乐也给自己带来不少的收入,现在修文县很多果农都在用这种模式致富。“猕猴桃+农家乐”的模式已经是这里的一大特色,让游客在清幽的深山里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气息。

  大数据物联网可追溯系统设备。乔佳新 摄

  在层层叠叠的绿色当中,一个个“白架子”特别显眼,陈万兵介绍到,“这是大数据物联网可追溯系统设备,已经覆盖了大量的猕猴桃林。”这个设备是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对猕猴桃种植的全过程进行科学化管理,果子从生产、采集、储存、销售的环节全程可追溯。这不仅能够利用科学数据对猕猴桃进行统一化的管理和培育,更是保障了修文猕猴桃的质量符合出口标准,使得修文猕猴桃远销海外。

  修文县的猕猴桃已经不仅仅是简单地“绿果子”了,这里的“绿果子”有了统一的生产标准,“果+旅”的农家乐发展模式,和大数据的保驾护航,俨然成为修文县的“金果子”。截至目前,谷堡镇已经带动2000余户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小小的果子,帮一家家农户书写了致富经,如今,修文县猕猴桃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6.7万亩,谷堡镇6000余户村民中,72%以上的村民都参与种植猕猴桃。猕猴桃的产量从2009年的每亩1000多斤提升到了如今的每亩4000多斤,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从2009年的6000元左右提升到如今的20万元左右。黄林笑着说,“我们镇上还有一户,全家人一起种猕猴桃,年收入30多万元,本来自己的闺女都已经嫁出去了,几年后直接把女婿带回来一起种植猕猴桃了。”

责任编辑:耿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