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官员面对媒体玩装聋作哑术 真是蠢到家了

发稿时间:2019-07-27 13:18:00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曹林 中国青年网

  摘要:某些官员要明白一个道理,别把“新闻发布”当成对媒体和记者的恩赐,新闻发布和政务发布,不是为媒体好,不是方便记者,不是给记者送新闻,而是为了自己,媒体和记者是帮你澄清问题,帮你引导舆论,帮你把事实和真相传递给更多的人,帮你跟谣言赛跑的。面对采访,把记者当敌人,粗暴地推开话筒,在话筒前装聋作哑,丢人的不是媒体,而是自己。除了丢人,制造了比“发布的新闻”更大的新闻,也失去了一次借助媒体发声的机会。

微信图片_20190727131210.jpg

  真让人哭笑不得,更让人喷饭!面对媒体采访,竟有官员发明了“只张嘴不出声”的“哑语应对术”,自以为很聪明,其实蠢到家了。河南校舍假水泥事件,那一捏就碎的水泥,经《中国青年报》曝光后,让舆论震惊和哗然。央视接棒追踪报道水泥的生产销售渠道和监管问题,采访山东枣庄台儿庄区一市场监管局干部时,媒体逼问下,这位干部面对镜头竟然玩起了“哑语应对法”,只张嘴不说话,只动嘴不出声,如果不是记者识破其花招提醒称“你嗓子是不是有问题”,电视机前的观众还以为话筒坏了或电视信号出问题了。

  话筒没坏,电视没坏,信号没问题,这个官员的嘴和嗓子也没发炎,是某些人心坏了,新闻发言人成了新闻发炎人,让新闻发炎了。

  这个想耍小聪明的官员可能会认为,我不出声,你们媒体就没法做新闻了,这事儿就没法追踪了。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对媒体报道规律和舆情发酵规律无知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再喷一次饭,本来正常接受媒体采访了,面对镜头坦诚说几句,或者让掌握相关信息的人出来走几步,接受采访,基于“第一热点”已过,这可能只是一条“小新闻”,不会上头条引发轰动。但像这样面对镜头鬼鬼祟祟玩花招,表演起了哑语,玩起“打死我都不说”的行为艺术,挤眉弄眼丑态百出,反而“逆向”设置了一个显眼议题,制造了一个充满戏剧冲突性的新闻点,成为一个轰动性的大新闻。

  1,校舍假水泥事件追踪,枣庄市场监管部门回应媒体。2,河南校舍假水泥:枣庄官员面对央视记者光张嘴不出声。——看看,哪条新闻更劲爆,更容易上头条?这种玩哑语应对术的官员,不知道是无知中的高级黑,还是高明中的真黑。

  从信息控制的角度看,“不说话”似乎可以捂住信源切断传播,但从新闻传播规律来说,这种“不说话”,反而是一种逆向的提醒,等于向公众宣称:大家快来看啊,这里有问题,这里有见不得阳光的事,我真不方便说,我心里有鬼,我不得不保持沉默啊。大大方方地说,光明正大地说,这事就脱敏了,人们反而不会当回事。想方设法捂着,记者在这种逼问下也表演哑语,只会将事件敏感化。你改变不了的规律是,越是刻意遮掩某个信息,反而越是一种凸显、放大、聚集和宣传,把人们本来不是太关注的目光,聚集到刻意想遮掩的那个点。

  在政务公开和新闻发布中,总有一些官员对媒体采访有一种误解,将“官方回应”当成媒体报道的要素,甚至当成对媒体的“恩赐”,好像官方不说话,官员不接受采访,媒体就没法儿报道了。这些觉得“官方发布养着媒体”的官员,对新闻传播规律太不了解,他们不知道,官方不发布信息,官员不说话,很多时候媒体更好报道。

微信图片_20190727131245.jpg

  比如,有些官员喜欢挂记者的电话,或者故意不接电话,或者采取各种方式阻挠记者的采访,这会形成一种“我没有接受采访、你就没法写新闻”的幻觉。幻觉毕竟是幻觉,记者的新闻照样可以写,而且可以写得更有冲突性和戏剧性,更能勾起读者的追踪欲望,也让事件更充满想像力。你想想,新闻中出现一两句,某官员以“正在开会”匆匆挂断了电话,某官员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某官员说“不便接受采访”,某官员回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新闻一样可以写,而且增加了冲突性,这些“不便接受采访”给舆论留下了更多想象空间和发酵由头。

  为什么呢?这就是新闻规律,不仅“你说了什么”是新闻,在舆论聚集下,“你没有说什么”更是新闻,你的肢体语言、你对媒体的态度、你挂断的电话、你流露出的拒绝采访的姿态,都是新闻的一部分。为什么需要新闻发布啊?就是官方及时发言,让官方的态度和声音去引导舆论,避免舆论歪楼,避免次生舆情。媒体采访,不是渲染和炒作,而是给官方发声的机会,让舆论平衡,避免舆论场被猜测、脑补和误传所占据,避免官方缺席导致的一边倒。——这倒好,明明是给官方发声的机会,把麦克风递到官员面前,你反而打起了哑语,放弃了机会。

  蠢啊。

  所以,某些官员要明白一个道理,别把“新闻发布”当成对媒体和记者的恩赐,新闻发布和政务发布,不是为媒体好,不是方便记者,不是给记者送新闻,而是为了自己,媒体和记者是帮你澄清问题,帮你引导舆论,帮你把事实和真相传递给更多的人,帮你跟谣言赛跑的。面对采访,把记者当敌人,粗暴地推开话筒,在话筒前装聋作哑,丢人的不是媒体,而是自己。除了丢人,制造了比“发布的新闻”更大的新闻,也失去了一次借助媒体发声的机会。

  何以出现这种装聋作哑的官员?

  我想,绝不只是一两个官员的问题,而是这个地方的新闻发布和官场生态出了问题,上面领导有了“不许接受采访”的命令,下面办事的人能怎么办?能怎么办?又不能推开话筒,只能装聋作哑了。所以出了这事,不能只盯着这个装聋作哑的,而要追问,谁让他聋了,谁让他哑了?当然,别被聋哑遮望眼,更要防范“装聋作哑术”后的另一种厚黑术,金蝉脱壳术。牺牲一个装聋作哑的,让大家去群嘲这种丑态,然后忘记校舍假水泥。

  对“装聋作哑”需要刨根问底,对“校舍假水泥”更要穷追不舍。前几天一个官员批评当下一些地方的习惯,不是鼓励和支持舆论监督,而是热衷于“监督舆论”,防着媒体,把媒体当敌人,把“舆情研判”当成“敌情研判”。装聋作哑术,正是这种丑态的一种症状吧。

微信图片_20190727131310.jpg

原标题:官员面对媒体玩装聋作哑术 真是蠢到家了
责任编辑:海竹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