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传奇的英雄 无悔的忠诚——记刑侦痕迹检验专家崔道植

发稿时间:2019-06-16 19:42:00 来源:新华网 中国青年网

  拳拳报国心

  衣柜深处,静静地挂着一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橄榄绿警服,警服胸口处别着一枚年代久远的纪念章,上面赫然写着“抗美援朝纪念”字样。

  尽管纪念章的光泽已然暗淡,珐琅镶边也不再华丽,但仍能令人感知它的珍贵,仿佛触摸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51年,吉林梅河口,一个朝鲜族青年“雄赳赳、气昂昂”地报名参军。因为工作需要,他被分配做了一名朝鲜语翻译员。

  “我想上战场,不想当文书!”17岁的崔道植不服气,找指导员理论。

  “当翻译也是为抗美援朝做贡献,也很光荣!”指导员严肃地说,“从参军这天起,你要一切服从组织的安排!”

  因为战场形势需要,崔道植最终也没能获得到朝鲜战场的机会。对此,他无条件地服从:前后方都是为国家做贡献!

  “我的一生,都是听从党的安排。”操着浓重的东北口音,这位耄耋老人平静地讲述着他并不平凡的人生。

  “我是一个旧社会里贫苦农民家的孩子,童年忍饥挨饿、生活没有尊严。新中国成立,人民得到解放,对我来说就是重生,我的生命、我的知识,都是党给我的,我要报答党恩。”

  “报答党恩”——是崔道植在采访中重复最多的话。

  1949年,15岁的崔道植成为一名儿童团团长,手握红缨枪,英姿飒爽。那时起,他立下志向:今后要参军,一定要参加共产党的军队;要入党,一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份信仰,擎起70年奋斗的力量。

崔道植在讲解牙痕检验课程(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955年,崔道植所在部队集体转业,他开始与公安刑事技术工作结缘。后来,组织上又安排他去公安部第一人民警察干部学校(现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学习。崔道植成为新中国首批痕检专业的学生。

  “一进学校,我就对这个专业特别感兴趣,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晚上还跑到食堂、厨房四处‘借’光看书。”提起痕迹检验,崔道植的眼睛立刻发光,那种幸福感是从心底里迸发的,“当时我就想,组织上这么培养我,我一定要把它学好,回到工作中报答党和国家。”

  “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级给我的一切工作,我都是热爱的,因为这是人民给我的……”青年崔道植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下对党的无限感激,也写下了一名年轻党员的“初心”。

  这份初心,给予他支撑一生的力量。

  2006年,全国公安刑事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72岁的崔道植作为代表发言。有同事回忆,当时崔道植激动地说:“我愿为公安事业继续奋斗十年!”话音刚落,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全场。

在哈尔滨市松北区老年公寓房间中,崔道植在进行痕迹检验实验(6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如今,13年过去了,85岁的崔道植仍在刑侦一线日夜忙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对公安部的领导说:“只要国家需要,一声召唤,我将立即起身!”

  “一声召唤,立即起身”,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论天寒地冻,还是风霜雪雨,耄耋之年仍争分夺秒奔赴现场——白天来调令,他就白天出发;夜里有调令,他就夜间启程。

  1999年,崔道植被聘为首批“公安部特邀刑侦专家”,被誉为中国警界的“国宝级”专家。

  而这位警界“国宝”,每次出差执行任务时都是轻车简从,坐火车买最便宜的车票,下飞机搭乘最简单的公交……用他的话说,“要给国家多省点钱”。

  如今,除了头发全白,皱纹增多,他模样依旧,精神依旧:一丝不苟的银发,一尘不染的衣着,一副老而弥坚的身板,一双目光如炬的眼睛——这位有着近70年党龄的老党员,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质朴无华与清风硬骨。

  采访中,每每提到“党”,崔道植的眼眶就不能自已地湿润起来。他说:“从小我的父母就不在了,母亲的滋味我记不清,对我而言,党就是我的母亲,对党忠诚就是我的精神支柱。只要我的眼能看、腿能动,我就要为党的刑侦事业工作到最后一刻!”

  深沉的情怀

  凌晨2点多,哈尔滨市松北区的一家老年公寓,910房间的灯亮了。崔道植悄悄起床,踮着脚走出卧室,打开电脑,在昏暗的灯光下小心翼翼地开始工作——他怕惊扰了还在熟睡的老伴儿金玉伊。

  几年前,金玉伊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这几年病情日渐严重,寸步不离地缠着丈夫。

  为了照顾老伴儿,又能完成工作,崔道植带着妻子搬进这个一室一厅的老年公寓。

  “生命规律就在那里,我的时间有限了……我想赶快把这几十年的积累整理出来,希望对后面的同志有用。”指着电脑里纷繁复杂的图片模型、统计数据、案例分析,崔老清澈的眼神和那句“时间有限”,令人动容。

  凌晨2点多,是老伴儿睡得最踏实的时候,也是崔道植能静心工作的时候。“没办法,她得了这个病,我要好好陪她。”话语虽温柔,却难以诉说一个丈夫对妻子半生的歉疚和无奈。

  上世纪50年代中,崔道植与在卫生站做护士的金玉伊相识并相爱。

  婚后,崔道植一年中200多天出差在外,妻子则承担了家庭重任。几十年来,多少漫长的等待,她都默默忍受、无悔陪伴。

  退休前,金玉伊是黑龙江省医院物理诊断科脑电室的主任,老了,自己却得了脑病。

  在居住的哈尔滨市松北区老年公寓房间里,崔道植(右)与患上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伴儿金玉伊聊天(6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生病后的金玉伊几乎忘记了所有,包括自己的名字,却唯独记得崔道植的姓名、手机号和工作单位。崔道植,成为她仅有的记忆!

  夕阳下,在老年公寓的书桌旁,老两口相对而坐:丈夫在显微镜前做着痕迹检验;妻子在另一头临摹字帖,一笔一画地,她认为自己也在做“痕迹检验”。

  余晖洒下,时间静止,却拥有了一生中难得的相伴时光。

  “今天还是走啊走啊,没有定处的身影;走过来的每一足迹被眼泪浸透……还给我的青春吧,我那美好的青春。似箭般的岁月,谁能留住她!还给我的青春吧,我那最可爱最美好的青春!”

  朝鲜族歌曲《没有门牌号的客栈》,是金玉伊年轻时最爱唱的歌,好像她一生的心曲。生病后,金玉伊有时还像那个爱唱爱跳的朝鲜族小姑娘,情不自禁地唱起来。

  每每这时,崔道植都会转过头,默默地拭去眼角的泪水。

  在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事技术总队实验室中,崔道植(左)和三儿子崔英滨在进行痕迹检验工作(6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在孩子们的记忆里,父亲严肃而沉默,更多时候是不近人情。“他对我们要求十分严格,从不让我们借他的名声搞半点关系。渐渐地,我们就怕人家提‘你是崔道植的儿子’。”

  家风,是一种传承。

  如今,崔家三子凭借各自努力,都成为公安战线的优秀警察:大儿子崔成滨是省公安厅刑侦总队刑侦信息化专家;二儿子崔红滨是省公安厅反邪教总队业务骨干;三儿子崔英滨继承“父业”,在哈尔滨市公安局从事痕迹检验工作,曾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哈尔滨大工匠”等荣誉称号。

  崔老80岁生日时,学生们从各地赶来,为老师做寿。饭桌上,师生们碰杯畅叙,十分欢喜。席间,崔道植将眼前的一道菜悄悄地转到大儿子崔成滨的面前,冲他“努努嘴”,让他多吃些。

  “我低头一看,原来是平时我爱吃的菜!”崔成滨百感交集,“我感受到父亲难得一见的慈爱。”

  父爱如山,坚毅而柔软,父子的心,一瞬间相通了。

  弹道有痕,岁月无言。

  今年年初,崔道植被黑龙江省公安厅授予“龙江公安特别贡献奖”。在颁奖仪式上,他将陪伴自己多年、屡建奇功的显微镜,郑重地递交给省公安厅刑事技术总队的同事们,像是一种传承。

  唯有历经坎坷终不悔的担当,才能写就警察生涯最辉煌的答卷;唯有心中坚守的恒久信念,才能让生命的绚烂永不落幕——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和人民警察无悔的忠诚!

崔道植(左一)在法国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原标题:传奇的英雄 无悔的忠诚——记刑侦痕迹检验专家崔道植
责任编辑:墨北
Loading...
 
首页 |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尾页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