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40年,沙海里种出绿色奇迹

发稿时间:2018-08-04 20:30: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刘江伟 李慧 中国青年网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40年,沙海里种出绿色奇迹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东段采访纪实

  汽车在公路上颠簸行驶着,车窗外的绿色不断向远方延伸,犹如无边无际的海洋在微风中翻卷着细小的波浪。

  科尔沁,这个曾经水草丰美、河川遍布的辽阔草原,由于人们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慢慢退化成沟壑纵横、黄沙漫卷的沙地,就像诗人艾青笔下所描述的:“从塞外吹来的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简称“三北工程”)的推进,科尔沁沙地及其周边的命运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近日,记者跟随采访团深入到辽宁彰武县、内蒙古科左后旗、黑龙江拜泉县等三北工程东段地区,从科尔沁沙地以及周边的绿色蜕变,来窥探三北工程这一与改革开放同岁的伟大壮举,40年来牢筑绿色长城的精神伟力和沧桑巨变。

  绿进沙退,在荒芜中播撒绿色

  很多与内蒙古相关的地方,名字大都会与水草相关,辽宁省彰武县阿尔乡镇也同样如此。

  阿尔乡的蒙语含义就是水草丰茂之地,它曾三面被科尔沁草原包围。据老一辈人介绍,阿尔乡虽没有浩瀚的森林,但到处可见低矮的树丛和草地。

  农民的开荒拓耕、质地松散的土壤再加之干旱少雨的气候,让阿尔乡迅速被沙土侵蚀。阿尔乡镇党委副书记谢菲菲向记者展示的一张泛黄的图片,描写的就是阿尔乡“十山九秃头、风起白沙飞、十年九不收”的景象。

  阿尔乡镇副镇长马辉已经在镇上工作20余年,她对风沙的记忆尤为深刻:“一到春季,狂风四起,根本就睁不开眼睛,沙子打在脸上就像刀子割的一样。嘴唇和脸都被吹破皮了,满嘴都是沙子,一咬嘎吱嘎吱地响。”

  不只是阿尔乡镇,整个彰武县都面临着“沙进人退”的困境。彰武县林业局局长刘立群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前,彰武县林地面积不足18万亩,森林覆盖率仅为2.9%。彰武县的东南便是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如果按七八级的风速计算,彰武的沙尘到达沈阳仅需1个小时。

  1978年11月,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时,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个重大决策——在我国四大沙地、八大沙漠边缘及黄土高原建设大型防护林。同年,彰武县被列入“三北工程建设重点县”,拉开了治沙造林的序幕。

  自三北工程实施以来,彰武县秉承“要生存、先治沙”的理念,累计完成治沙造林面积126.5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到34.5%,使166万亩农田得到保护。全县粮食产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亿公斤增长到现在的13.8亿公斤,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

  仲夏原本是彰武风沙漫卷的时节,但现在走在田间路头,微风吹动脸庞,尽是夏意的清爽。放眼望去,青草爬满了山坡,成排的樟子松犹如卫兵一样,严阵以待地守护着这里的每寸土地。

  “为巩固治沙造林的建设成果,我们全面实施了封山禁牧工程,坚持机械围封和生物围封相结合,畜牧业推行了舍饲圈养。强化了管护专业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对封禁范围生态脆弱区的管护。”刘立群说。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发展的新征程,而三北工程也翻开了三北生态建设的新篇章。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表示,三北工程经过40年五期的实施,共完成造林面积4.3亿亩以上,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5.05%提高到13.02%,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多赢。

原标题:40年,沙海里种出绿色奇迹
责任编辑:刘利影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