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路激活“一池春水”
让城市风貌秀起来
中秋时节,驱车龙游湖商务风景区,金秋风景如画:诗意的青草,灵动的鸟阵,多情的湖水,温柔的芦荻,鲜美的淡水鱼……让人最大程度打开心胸,来个甜美的深呼吸。这里,不仅仅是一道绚丽的风景,还是一处多物种生息的“基因库”。“岸边有野鸡、水鸭、野兔、刺猬、白鹭等数十种野生鸟类和动物和谐共生,湖中有丰富的鲢鱼、鲫鱼、虾等渔业资源,竟然还有日益珍稀的长江刀鱼洄游到此!”河海大学刘芳同学连呼惊喜。
(龙游河起鱼)
白鹭飞舞,刀鱼洄游,青山碧水效益彰显。殊不知,在2010年,它只是修建宁启铁路复线遗留下来的一块“城市伤疤”。如皋市委、市政府坚持为民谋利,率先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经过不懈努力,使人工湖重现生机,变成了如皋的“城市绿肺”、市民的“天然氧吧”、珍稀鸟类和鱼类繁衍的“世外桃源”。这个“化腐朽为神奇,变劣势为优势”的创新举措得到多方肯定,成为全省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先试样板区和节水城市创建的转型升级版。
(城市绿肺)
样本示范,典型引路。如皋进一步创新工作举措,不断完善城市市政道路、城区水系水体、建(构)筑物等城市基础设施,坚持绿色循环低碳,突出绿地、道路、水系载体,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让日渐硬化的“钢筋混凝土城市”变得可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自然平衡,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相互促进、共享共生的有机整体,让城市回归自然。
转变治水兴水思路,既抓住关键的环节、纲举目张,又注重全城整治、精准发力。如皋通过专家问诊把脉和科学规划建设,将过去“房产开发到哪里,就填沟埋河到哪里”扭转为“城市发展到哪里,就拓沟挖河到哪里”,力求将“沟拓宽为河、河拓宽为湖”,大力培育和扩大城市海绵体。今年实施的茅稚河、大司马河、中央商务区居住河、解放新村雨水收集利用等9个项目已完工或基本完工,宝塔河、龙游河二期、积涝片区海绵化改造等6大工程也正在加紧实施。
破解资金难题,改革投融资体制机制。如皋借助全国深化县城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县(市)这一国家级平台,把省级补助资金和市级建设专项资金作为引导资金,用于激励项目实施主体,着力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撬动效应,加速推动整个城市的“海绵化”进程,为全省乃至于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同时,健全完善社会资本进入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投资经营机制、资本注入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和债务偿还机制,推动“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成为常态,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
走好“生态路”,打好“绿色牌”,扎实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应用,着力培育耐涝耐旱的花木产业、透水抗压的建材产业、生态低碳的环保产业,培优拉长海绵城市建设的富民强市链。如皋市副市长黄文斌说:“保持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构建高科技、低消耗、少污染的产业体系,培育绿色低碳发展的澎湃动力,走绿色高端和谐宜居之路。”
创新驱动,务实重行。围绕“水灵、境绿、城秀、景美、人和”的愿景,如皋率先在城市“双修”工程、海绵城市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城市设计、城市风道等领域大胆尝试,果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