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 报 记 者 王亚楠
本报通讯员 马文哲
将两根除颜色外在外观上无差别的电缆线串联在一起,通上相同过载电流,当其中一根线冒烟着火时,另一根线却“纹丝不动”!更让人惊讶的是,直到电流显示约为民用电流的10倍——112安培时,这根“纹丝不动”的电线也仅仅温度稍有提高,断电后随即冷却。
这一幕发生在山东华凌电缆有限公司实验室。而这根看似不起眼的电缆线也着实不简单:不仅创造性解决了“70年的房子、25年的电线电缆”这个巨大的用电隐患,使电缆使用寿命与建筑物设计寿命同步,免除建筑物多次“开膛破肚”布线的麻烦,且总费用仅仅是普通电缆线的1/3。
华凌“70年使用寿命电缆”的首创,离不开其院士工作站的支撑。联手院士工作站,我省企业在关键技术突破、高层次人才引进、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效。2016年7月,山东省科技厅印发《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备案暂行办法》,取消院士工作站前置审批,实行组建后备案制度,大幅简化申请条件和程序,为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创造有利条件。备案制度实施以来,各市申报院士工作站的热情空前高涨,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2批共187家院士工作站备案工作,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我省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新引进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及海外院士126人,院士团队300余人。
突破关键技术,
助力企业实现“领跑”
突破关键技术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华凌公司副总经理潘茂龙介绍,山东华凌电缆院士工作站引进的是被誉为“中国直流输电第一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浧。该电缆正是在李立浧指导下,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站用电缆技术应用于高性能建筑用电线电缆,使其耐热、耐老化等各方面性能都有了大幅度提升。
济南圣泉集团是一家专注各类植物秸秆的研究、开发与综合利用,涉足树脂及新材料、大健康、生物质和生物医药四大产业的创新型企业集团,其院士工作站成立于2015年。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带领下,工作站对生物质石墨烯进行了基础性研究,并与在玉米芯里“淘出来”的纤维复合,生产出内暖纤维,圣泉集团因此一跃成为全球生物质石墨烯智能多功能纤维引领者。
类似华凌公司、圣泉集团这样依托院士工作站实现跨越发展的企业在山东还有很多。
近年来,以院士工作站为依托,我省企业不断突破关键技术,抢占行业制高点。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建设省级院士工作站554家,吸引462位院士及其团队共2300多人进驻,共同开展合作项目700余项。全省合作项目累计新增销售额达1400多亿元,利税超过440亿元。
引进+培养人才,
为企业“输血”“造血”
不仅仅是关键技术的突破,我省院士工作站的高层次人才带动作用也非常明显。
坐落于齐河县的山东百多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在2013年与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建立院士工作站。以院士工作站为依托,百多安公司多次作为“引智使者”前往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地,力邀高校教授、专家来院士工作站作特聘专家。
在圣泉集团院士工作站,姚穆院士不仅帮企业破解了科研难题,更为企业引进了一批行业内的知名专家,先后推荐中国工程院院士蒋世成、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王华平等多位行业专家来工作站合作。
除对高端人才的引入,院士工作站在对企业本土人才培养方面同样成效突出。
百多安公司董事长张海军介绍,目前百多安与院士合作的项目中,参与人员均含有初级技术人员和应届毕业生,通过“帮传带”的合作模式,为企业培养了大批创新型人才。
本地人才培养使企业具有了更强的“造血”功能,也为处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为企业开展持续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以百多安为例,截至目前,该企业共申报专利40余项,获得专利授权27项,起草国家行业标准5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
搭建科研平台,
支撑产学研合作
作为院士与企业合作的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院士工作站的平台带动作用也得到了企业管理层及科研人员的充分肯定。
以平台为支撑,百多安公司先后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山东省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了多项生物医用材料改性技术研发项目,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资源引进来,还得留得住。为激励院士工作站开展创新工作、保持合作持久性,百多安公司在院士工作站内建立了与公司相适应的人才选拔使用、合理流动、收入分配等体制机制,并积极探索试行“基薪+创效提成”的激励机制。
在这一点上,华凌公司与之十分相似。据潘茂龙介绍,华凌目前对院士工作站的激励主要包括三部分:项目启动初期的开展费用、项目成功后的奖励、项目上市产生效益后的提成。
不但要建设好、更要利用好,一系列创新措施让院士工作站在山东企业创新发展中作用日益凸显,扮演了“人才库”“智囊团”“攻关组”等多重创新角色,也为弥补我省领军人才短缺和结构不平衡短板,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